[实用新型]透明、导电、热反射多膜层汽车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0639.6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1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宋秀宁;钱苗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秀宁;钱苗根 |
主分类号: | C03C27/10 | 分类号: | C03C27/10;C03C17/36;B60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导电 反射 多膜层 汽车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膜层的夹层玻璃,该夹层玻璃主要用作汽车挡风玻璃。
背景技术
汽车的挡风玻璃大多采用无色、透明的钢化玻璃,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隔热效果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一些中高档汽车开始使用敷设有功能膜的玻璃,其中最为先进的是ITO膜玻璃,ITO是Indium-Tin-Oxide的缩写,其中文名称是氧化铟锡合金。
氧化铟锡合金膜的优点是:与玻璃基底结合牢固,耐磨损,耐酸碱、耐低温,使用寿命长,有良好的阻挡太阳光中紫外线的功能和屏蔽电磁波的性能。
但是氧化铟锡合金膜也有如下缺点:
对太阳光中红外线的阻挡能力较差,红外波段的透过率高,热量通过红外热辐射直接传到车内,隔热效果差。
为了提高对红外线的阻挡能力,只有增加铟锡合金镀膜的厚度,但是这么做会显著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导致黑屏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热反射多膜层汽车玻璃,它的透明度高,可有效地反射红外线、阻挡紫外线,在低电压下能迅速、均匀地发热,去雾除霜、融冰化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透明、导电、热反射多膜层汽车玻璃,由一块镀膜玻璃片和一块未镀膜玻璃片组成,该两块玻璃片之间设置有粘胶层,其特征是:
所述镀膜玻璃片由玻璃基片和敷设在玻璃基片内表面上的四层镀膜组成,该四层镀膜由里向外依次是氧化铟锡合金膜层、硫化锌膜层、银膜层、硫化锌膜层。
所述镀膜玻璃片的内表面的上、下边缘分别横向设置有上、下导电条,该上、下导电条分别联接有上、下引线,该上、下引线呈对角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如下:
采用多层膜,减小第一层ITO膜的厚度,从而提高可见光的透光率。
采用银膜来反射红外线,在各元素中,银是最好的长波热能反射材料,银的缺点是硬度低,不耐磨,容易氧化和受侵蚀,并且与无机玻璃或有机透明材料的结合不够牢固,因此必须用保护层予以保护,用过渡层来提高结合力。
本实用新型采用ITO/ZnS/Ag/ZnS四层膜,其中ITO膜层与Ag膜层之间通过硫化锌膜层过渡,Ag膜层的保护层也是硫化锌膜层。
ITO膜层的折射率约为2,而ZnS膜层的折射率约为2.3,两者较接近,有利于提高可见光透过率。
虽然Ag膜层受到了ZnS膜层的保护,但是这样的保护还不够,因此采用夹层玻璃结构,使Ag膜层受到可靠保护。
ITO膜层的厚度减小后,其可见光的透光率增加了,但是其电阻值也会相应增加,若与低电压电源连接,加热功率低,升温速度慢,但是银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能,是最佳的导电体之一,可使整个膜层的面电阻值显著降低,恰好可弥补ITO膜层减薄后电阻值升高的问题,从而在低电压下快速加热。值得一提的是:若将ZnS/Ag/ZnS三层膜直接敷设在挡风玻璃上,应用效果较差,在12V电压下难于长时间稳定工作,而将它们敷设在ITO膜层上,就可以使其稳定的工作。
本产品具有如下优点:
一.透明度高: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
二.导电性能好:面电阻值低,上、下导电条之间的电阻约为2至4欧姆,使用汽车低压电源可实现快速加热。在12V电压下,5分钟时可升高8℃左右,18分钟时可升高14℃左右,而且耗电量很小,工作稳定可靠。
三.热反射性能好:在红外区有很强的光反射性,反射率在85%以上,使太阳热辐射能透过率显著下降。作为汽车玻璃使用时,可使进入车内的热量减少约50%。
四.阻隔紫外线:有高的紫外线阻隔率,紫外线阻隔率在85%以上。
五.耐磨、耐蚀:由于是夹层玻璃结构,各膜层处于两块玻璃片之间,所以不会磨损和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
1 氧化铟锡合金膜层 2 硫化锌膜层
3 银膜层 4 硫化锌膜层
5 镀膜玻璃片 6 未镀膜玻璃片
7 粘胶层 8 玻璃基片
9 上导电条 10 下导电条
11 上引线 12 下引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秀宁;钱苗根,未经宋秀宁;钱苗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06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