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0925.6 | 申请日: | 200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0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宫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5 | 分类号: | B60R21/215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内饰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驾驶员的方向盘上和副驾驶前面的仪表板上会有两个安全气囊,当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打开,保护乘客免受伤害。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客,一些车在车的侧面也装备了安全气帘。侧安全气帘未充气时,装在顶棚侧面和顶棚相邻的内饰板与车身形成的空间中,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侧安全气帘会向下展开,冲击力会作用到顶棚内面以及与顶棚相邻的内饰板上,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由于侧安全气帘展开的冲击力过大,经常会使内饰板脱开车身,对车内乘客的安全造成隐患。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内饰件结构,当侧安全气帘展开时,能使内饰板紧紧连接在车身上,同时又能为安全气帘提供一个展开的通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结构,旨在解决侧安全气帘展开的冲击力,使现有内饰板脱开车身,对车内乘客的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结构,包括内饰板,所述内饰板固定于车身上,其具有供侧安全气帘展开的缺口,于所述内饰板上可转动地连接有一块在侧安全气帘未展开时将所述缺口封闭的盖板,所述内饰件上设有使所述盖板封闭缺口的定位结构,并且所述定位结构使盖板封闭缺口的作用力小于侧安全气帘爆开时产生的冲击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内饰板上设有缺口,于内饰板上转动地连接有盖板,盖板在侧安全气帘未展开时,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将缺口封闭,而且该定位结构使盖板封闭缺口的作用力小于侧安全气帘爆开时产生的冲击力,这样,当安装有本内饰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放置在内饰件与车身之间的侧安全气帘爆开,其对整体内饰件产生冲击力,盖板可被冲开,自然打开,侧安全气帘即可沿缺口处冲出来,而内饰板仍固定在车身上,从而避免了内饰板脱开车身对车内乘客的安全造成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内饰件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内饰件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盖板打开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盖板闭合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结构,此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固定在车身(图中未示出)上的内饰板1及可转动地连接在内饰板1上的盖板3。
该内饰板1的内表面设有卡扣座11,以供与车身相连接。于内饰板1上开设有一个缺口12,盖板3可转动地连接于缺口12的其中一个边缘,在本实施例中,盖板3通过铰链4连接在缺口12的边缘,其可以绕铰链4自由旋转。
盖板3的其中一个边缘为闭合边31,闭合边31向内弯折延伸出一个搭扣32,内饰板1上缺口12的其中一个边缘为与闭合边31相对应的配合边13,配合边13向内弯折延伸出一个与搭扣32相配合的搭座14,盖板3旋转到一定角度时,盖板3位于缺口12内,其闭合边31与内饰板1的配合边13相吻合,此时,搭扣32刚好扣在搭座14上,将盖板3固定于内饰板1上形成一个外表面光顺的整体内饰件。当然,搭扣32和搭座14并非必须设于上述相应位置,也可以分别设于盖板3内表面和内饰板1上某一合适部位,只要盖板3闭合时,搭扣32刚好扣在搭座14上,将盖板3固定于内饰板1上形成一个整体内饰件即可。上述整体内饰件的内饰板1与盖板3的边缘还覆盖有密封条5,该密封条5可以是车身上对应车门的密封条,其压在内饰板1及盖板3的边缘,此时,盖板3的外表面与内饰板1的外表面形成一个光顺的整体的外表面,同时,密封条5的安装也给盖板3施加一个力使其不易轻易打开。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饰件时,先将侧安全气帘安装于内饰件与车身形成的空间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放置在内饰件与车身之间的侧安全气帘展开,对整体内饰件产生冲击力,盖板3与内饰板1相连接的搭扣32被冲开,密封条5对盖板3的作用力也不足以阻碍盖板3翻开,盖板3绕铰链4旋转,侧安全气帘沿盖板3旋转后产生的缺口12处冲出来,而内饰板1由卡扣座11仍连接在车身上,避免了内饰板1脱开车身对车内乘客的安全造成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09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