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悬置及其灌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1852.1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0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剑;王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B60K5/1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悬置 及其 灌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悬置及其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减振已经成为一个愈来愈受重视的问题,这尤其体现在振动利害的交通工具,如汽车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振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路面通过轮胎及减振器传给车身的振动;另一个是发动机通过悬置传给车身的振动。因此,作为两个主要减振器件之一的发动机悬置,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舒适性。
好的发动机悬置需要满足在高频时具有低的动刚度,而在低频振动时则具有高的阻尼系数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悬置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全橡胶悬置;另一类是液压悬置。由于全橡胶悬置的动刚度和损耗系数都是橡胶的固有特性,而且还会随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普通的橡胶悬置已经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善橡胶悬置的性能,使之满足电发动机悬置的高低刚度和低频高阻尼系数的特殊要求,德国大众于1979年率先在奥迪车上采用了液体封入结构形式的悬置,即液压悬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轿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正慢慢地进入每一个家庭,用户对轿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舒适性的要求,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液压悬置被应用于各种级别的汽车。
一般而言,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悬置是将一个普通的锥形橡胶悬置垫固定在顶部,在该锥形橡胶悬置垫上设有金属支承,一弹性皱皮膜设置在锥形橡胶悬置垫的下部,两者之间还设有一隔板,橡胶悬置垫与隔板一起构成上部腔室,隔板与弹性皱皮膜则构成下部腔室。皱皮膜由一个固定盖保护,固定盖与皱皮膜构成与大气相通的气室,前述隔板上还开有一个活动板,且隔板上还开有小孔,阻尼缓冲液可由隔板上的小孔经上部腔室流到下部腔室。目前,液压悬置灌装时为了保证组装时空气不会进入产品内部,满足液压悬置的性能要求,整个灌装过程均需要在液体里面完成。
这种灌装技术存在以下主要缺陷:首先,由于零件的结构复杂,在灌装时气体不能完全排出,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其次,工作环境较差,场地潮湿,工人的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液体内,影响健康;再次,由于是在液体下组装,工人看不到组装过程,这就很容易出现次品;最后,就是灌装液体的量不能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压悬置,可以方便的对其进行灌装。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述液压悬置的灌装装置,它可以确保灌装后的产品中无空气,而且能够提高可视化程度,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液压悬置,它包括外壳和内腔,所述的内腔设置在外壳的下部,所述的悬置上设有与所述内腔相通的通孔,且在该通孔内还设有密封装置。。
采用这样的结构以后,即可通过通孔方便的对其进行灌装,在灌装完闭后还可通过密封装置对其进行封装,这使得对悬置的灌装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和简单。
还提供一种液压悬置的灌装装置,该灌装装置包括储液槽、抽真空装置及注液管,抽真空装置及储液槽均通过注液管以择一的方式接入悬置的通孔。
采用这样的结构以后,可以首先通过抽真空装置将悬置内的空气抽真空至负压,再将储液槽与悬置相连通,利用负压将液体倒吸至悬置内,最后可利用密封装置将悬置的通孔密封,从而完成灌装。由于采用了抽真空装置,所以可以保证灌装后的产品中无空气,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整个灌装过程均可在液体外进行,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可视性,进而也就改善了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8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