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1734.2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坤杰;窦保杰;李献国;李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16 | 分类号: | B21B37/16;G05D5/03;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02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轧机 厚度 控制系统 网络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属于冷轧机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冶金行业,金属压力加工装备冷轧机生产线非常复杂,计算机控制水平较高,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冷轧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分为基础自动化系统和过程自动化系统。对于基础自动化系统来说,厚度控制系统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保障轧制带材出口厚度精度的关键手段。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使用反馈控制方法时,从带材出口测量厚度,不可避免会产生过渡过程滞后,限制控制精度的提高。为了克服反馈滞后的缺点,可采用厚度控制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前馈控制,是通过测厚仪对轧制带材入口厚度进行提前测量,并根据实测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信号,借助于控制回路中控制器的控制程序,计算出最终控制量,发送到液压压下装置中,通过伺服阀改变冷轧机液压压下油缸位置,从而将带材出口厚度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前馈控制属于开环控制系统,一个典型的前馈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在目前的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中,入口测厚仪与控制器的前馈连接,都是采用模拟量的连接方式,使用模拟电压或电流进行测量。这种模拟量连接前馈控制通道的方式,存在如下的局限性:
①控制精度低,在测厚仪的模拟信号测量方式中,需要进行多次A/D(模拟量/数字量)和D/A(数字量/模拟量)转换,每次转换都会增加转换误差,使控制精度降低;
②连接电缆多,每个模拟量前馈连接都需要至少两根线,当存在多个模拟量前馈时,连接电缆成倍增加,提高了生产成本;
③连接距离短,使用模拟量前馈连接时,由于传输电缆存在电阻,引起能量损耗及电压降低,因此连接距离一般较短;
④抗干扰能力弱,使用模拟量前馈连接时,模拟电压或电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周围环境的电磁场变化容易引起模拟电压或电流变化,降低测量数据精度;
⑤故障诊断及恢复困难,在模拟量前馈连接中,由于电缆及接触点的增加,可能引起故障的情况也增加,使故障的诊断比较困难,并且恢复起来也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以入口测厚仪、以太网、控制器和液压压下装置为厚度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入口测厚仪通过以太网通信接口,将测量的冷轧机带材入口厚度值发送到以太网网络;
2)控制器通过以太网通信接口,从以太网网络上接收入口测厚仪发送的数据,然后进行控制算法的计算;
3)控制器计算后,通过模拟量连接方式输出给液压压下装置的伺服阀进行控制,驱动液压压下油缸,完成一次控制器的计算过程;
4)入口测厚仪通过以太网接口依次发送带材入口厚度值,控制器依次接收入口测厚仪发送的数据进行计算,如此循环,完成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前馈控制过程。
进一步地,上述的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详细步骤——
1)入口测厚仪和控制器分别进行初始化工作,定义网络通信所需要的IP地址、套接字等数据;
2)入口测厚仪测量轧机入口厚度值,使用UDP协议的网络发送函数,将所测量的厚度值转换成数据包,发送到以太网上;
3)控制器使用UDP协议的网络接收函数,从以太网上接收数据包,并取出数据包中来源IP地址;
4)控制器比较接收数据包中的来源IP地址与入口测厚仪的IP地址,如果两者地址相同,则使用数据包中的厚度值计算偏差信号,进行控制器的计算,得到控制量,输出给伺服阀驱动液压压下油缸;如果两者地址不同,则转给其他程序进行处理;
5)入口测厚仪与控制器分别完成发送和接收数据运算后,判断当前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工作正常则继续循环运行,如果异常则转到异常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所述控制器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工业控制计算机IPC。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的网络前馈控制方法,传输数据协议的物理层采用以太网的物理层定义,符合IEEE802.3标准规范。传输数据协议的数据链路层采用CSMA/CD协议,符合IEEE802.3标准规范。传输数据协议的网络层采用IP协议,符合TCP/IP网络体系结构。传输数据协议的传输层采用UDP协议,符合TCP/IP网络体系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17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抗冲硬质聚氯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气体流量校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