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向行驶式叉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0027.8 | 申请日: | 2007-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6 | 分类号: | B66F9/06;B62D5/06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龙祥 |
地址: | 31124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向 行驶 叉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料搬运机械,具体是一种全向行驶式叉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四支点(四轮)叉车通常为前(双)轮驱动、后(双)轮转向;传统的三支点(三轮)叉车通常为前(双)轮驱动、后(从动)轮转向或前(双)轮从动、后轮驱动兼转向,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当叉车装载超宽形货物(比如大于叉车车体宽度甚至大于5-10米长的长木、钢管等货物)转弯时,不可避免地要围绕某一瞬时回转中心做回转运动,换句话说,当传统的叉车在纵横交叉的货架通道中搬运长货物转弯时,要求提供很大的辅助空间(专业术语为最小直角通道宽度)方能确保叉车安全通过,浪费了巨大的库房空间。传统的叉车装载上述超宽形货物无法进入小于货物长度的窄通道仓库进行搬运、堆垛,除非增加仓库通道宽度(专业术语为最小堆垛通道宽度),但这同样浪费了巨大的库房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叉车在工作时转弯时要围绕某一瞬时回转中心做回转运动而要求很大的辅助空间的缺陷,提供一全向行驶式叉车。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全向行驶式叉车,其特征是包括驱动轮、后支撑轮、前转向轮、前支撑轮以及驱动轮转向装置、前轮转向装置,所述驱动轮转向装置包括方向盘转向器、转向马达和连于转向马达与驱动轮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前轮转向装置是在前伸腿上安装转向油缸,由转向油缸通过连杆驱动前转向轮回转体,所述的转向油缸通过转向油管连至转向阀,转向阀上连接操作手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使得上述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转向油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连杆动臂,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在连杆动臂上偏离所述活塞杆的部位,其另一端连接在前转向轮回转体上。
所述连杆包括一段直杆段,该直杆段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弯折段,该两弯折段分别与所述连杆动臂上偏离所述活塞杆的部位和前转向轮回转体连接。
所述的转向阀叠加在叉车的多路阀上。
所述的驱动轮上连有驱动轮轮位传感装置,其包括一个旋转多位行程开关,该旋转多位行程开关与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的传动机构传动;所述转向油缸活塞杆附近设置有电感应片(该电感应片则作为前轮轮位传感装置);与所述的旋转多位行程开关和电感应片相配设置有显示仪表,该显示仪表上设置有响应旋转多位行程开关转角的驱动轮轮位指示灯和响应所述电感应片电信号的前转向轮轮位指示灯。
所述驱动轮轮位传感装置,其旋转多位行程开关设置在车架上,其传动机构包括从动转向大齿轮、传感小齿轮、小同步带轮、大同步带轮,所述从动转向大齿轮设置在驱动轮回转体上并与传感小齿轮啮合,所述小同步带轮与传感小齿轮同轴设置并通过同步带与大同步带轮传动,所述旋转多位行程开关包括转轴和壳体,其转轴与所述大同步带轮同轴设置,其壳体由弹簧连接在车架上。
所述的显示仪表,其驱动轮轮位指示灯为呈360°布置在其表盘上的发光二极管;其前转向轮轮位指示灯为呈90°布置在其表盘上的发光二极管。
所述的驱动轮与后支撑轮连接在一个摇摆架上,所述摇摆架通过摇摆轴连接在车架上,在摇摆架与车架之间置有减震弹簧且该减震弹簧位于后支撑轮与摇摆轴之间。此结构形成了驱动轮-后支撑轮减震悬架装置。
所述的后支撑轮、前支撑轮为万向轮。
所述的驱动轮经减速器与驱动动力传动。
本发明通过在一台叉车上同时设置驱动轮转向装置和前轮转向装置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叉车在纵横交叉的货架通道中搬运超宽形货物需进入垂直通道时只需横行而不必转弯,此时超长形货物长度方向与叉车行驶方向一致,因而不必提供传统叉车巨大的辅助转向空间。
2、叉车可进入窄通道仓库搬运、堆垛超过通道宽度的超宽形货物,因而大大节省了宝贵的库房空间。
进一步的,
本发明通过设置驱动轮轮位传感装置、前轮轮位传感装置和显示仪表,以此来在仪表上准确的显示前驱动轮的轮位,驾驶员判断直截了当,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0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