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薯蒸煮加工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68747.0 申请日: 2007-05-24
公开(公告)号: CN101057607A 公开(公告)日: 2007-10-24
发明(设计)人: 龚启明;张春荣;顾伟平;吴列洪;季志仙;寿建尧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主分类号: A23B7/005 分类号: A23B7/005;A23L1/217
代理公司: 杭州君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陈向群
地址: 310021浙江***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甘薯 加工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甘薯蒸煮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在我国别名很多,有番薯、红薯、地瓜、山芋、红苕等名称,传入我国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食物构成的变化,食品和饲料加工工业的兴起,甘薯在粮食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粗粮一跃成为工业原料和优良的饲料作物。

甘薯含有多种营养分成分,如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各种氨基酸等,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与粮食作物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其含有的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人体某些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有的甚至能预防癌症的发生。一般来说甘薯中淀粉含量占鲜薯重的15%-26%,高的可达30%;可溶性糖类占3%左右,据化验,每100克鲜薯中含糖29克、蛋白质2.3克、脂肪0.2克、粗纤维0.5克、无机盐0.9克(其中钙18毫克、磷20毫克、铁0.4毫克),此外,甘薯的维生素含量丰富,优于其他粮食作物,化验显示,每千克鲜薯含维生素C 300毫克、维生素B10.4毫克、尼克酸5毫克。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为面粉的2倍,维生素E为小麦的9.5倍,纤维素为面粉的10倍,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而大米、面粉为零。同时,米、面、肉类多为酸性食物,而甘薯略呈碱性,适当食用可保持血液中酸碱度平衡。此外,甘薯所含的维生素可刺激肠壁,加快消化道蠕动并吸收水分,有助于排便,可防治便秘、糖尿病,预防痔疮和大肠癌等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成年人每天食用100-150克甘薯,即可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甘薯已逐步发展成为用途广泛、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然而,甘薯由于含水量高,鲜薯贮藏对环境条件和贮藏技术要求严格,一般条件下很难保存,研究发现,鲜薯经蒸煮后用塑料袋装袋封口包装,室温(25℃)的环境中保质期不超过三天(72小时),且采收、贮运、销售过程中对薯表皮的机械损伤极易导致腐烂,因此,薯类食品多半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以延长保质期。

目前,市场上甘薯加工产品较多,如烤薯、薯脯、薯条、焙炒薯片、油炸薯片等,但这些产品多半加工工艺复杂,甘薯风味改变较多,且生产设备投资较大,因此,发明一种生产投资少,加工工艺简单的甘薯加工技术,使甘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营养成份及特有风味,同时食用方便、卫生且有较长的保质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甘薯蒸煮加工方法,使加工后甘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营养成份及特有风味,且在软包装中有更长的保质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得以解决:所述的甘薯蒸煮加工工序为:

选料、清洗→蒸煮→脱水→浸液、沥水→包装→灭菌→冷却→检验:

(1)选料、清洗:精选无病斑、虫伤、机械伤的新鲜甘薯,用符合饮用标准的清水将表面的泥沙和异物清洗干净,并处理成直径不大于7cm的薯块;

(2)蒸煮:将经过上步处理的薯块放入蒸箱,并摊放均匀,然后开启通入蒸箱的热源,通过蒸汽将鲜薯块蒸熟,然后关闭热源;

(3)脱水:将蒸熟的薯块从蒸箱中取出,均匀摊放在烘架上,摊放时尽量不要使薯皮破裂,然后放入烘房进行脱水处理;

(4)浸液、沥水:将脱水处理后的薯块从烘房中取出,迅速放入配有防腐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浸液处理,然后在符合食品包装车间卫生条件的环境中捞起,沥干;

(5)包装:将沥干后的薯块迅速装入蒸煮袋,进行真空包装;

(6)灭菌:将真空包装的甘薯均匀摊放在烘架上,放入烘房,进行灭菌处理;

(7)冷却:将烘过的真空包装甘薯快速冷却至室温;

(8)检验:对冷却至室温的真空包装薯块进行目测检验,剔除破包、漏气的包装。

所述步骤(4)中的防腐剂可选取丙酸钠、丙酸钙、纳他霉素、单辛酸甘油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复配,其用法用量根据GB276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执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87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