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4200.0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0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高东洲;董瑞强;徐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防护 装置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构造的技术领域,涉及汽车安全防护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及各种交通工具保有量的大量增加,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与大量拥挤的各种机动车辆混行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上大量拥挤的车辆,是引发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怎样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已成为目前汽车构造设计人员的当务之急。
在目前汽车技术中,针对正面碰撞的防范保护装置很多,其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侧面碰撞却一直是危害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现有技术对侧面碰撞的保护有所涉及,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03132702.8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国专利号为CN96122534.3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座位上的侧面碰撞气包,但是,这些专利技术的作用都是在发生侧碰后对人体的一种保护,属于滞后保护。其不足之处是:1、由于空间有限,很容易出现气囊还未起爆完全,人的头部就已撞到侧围。2、防护装置都是气囊形式的,所以在碰撞过程中只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不能将人推向安全区域。3、在道路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当车辆出现严重颠簸,很可能出现气囊引爆而伤害驾乘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目的是采用预先防范的方式,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让驾乘人员与车侧之间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将驾乘人员在事故中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并保证驾乘人员不因设置该装置而影响其乘车的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设在汽车座椅上,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通过安装板水平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的背面,在该装置上设防护板,所述的防护板通过铰轴结构与安装板连接,在该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防护板位于汽车座椅的侧面、座椅靠背的中部,并伸向汽车座椅的前方,该位置为防护板的保护位置。
铰轴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铰轴结构上分别设防护板旋转轴和防护板折叠轴,所述的防护板通过铰轴结构作相对于安装板的旋转运动。
防护板旋转轴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护板旋转轴设在安装板的端部,其轴线与安装板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的铰轴结构绕防护板旋转轴作相对于安装板的旋转;所述的防护板折叠轴设在防护板的端部,其轴线与防护板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的防护板在转至最高位置后,可绕防护板折叠轴旋转至与安装板贴合的位置。
限位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的打开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从与安装板贴合位置打开至向上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保护位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从向上位置转至保护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收回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收回时转至最高位置时停止。
防护板的选用材料的技术方案为下面两个方案择一应用:
其一,所述的防护板的主体为高强度的刚性材料,外表面为柔性材料。
或其二,所述的防护板的主体和外表面为均为柔性材料。
本发明还对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提供下列技术方案,以便使本发明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所述的防护板的伸出的一端的高度高于与铰轴结构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所述的防护板的朝上的一面,设有与驾乘人员手臂形状相同的浅凹陷。
上述的防护板的朝上的一面上设置的浅凹陷,其在防护板长度方向上,有一个前端向内的倾斜。
与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目的相同,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的操作过程的技术方案为:
安装板打开:将收在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与安装板及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均贴合的防护板沿与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然后向汽车座椅的前方旋转放下至保护位置;
安装板收起:将在保护位置的防护板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向与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放下,直至防护板与安装板及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均贴合即打开前的位置。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驾乘人员在事故中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采用防护板的结构,并在防护板的表面采用柔性材料,使驾乘人员与车身侧面保证安全距离,安全性能好,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驾乘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