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异甘草次苷及其制备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1302.2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卢定强;肖洁瑾;李晖;欧阳平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63/00 | 分类号: | C07J63/00;A23L1/23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9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甘草 及其 制备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化合物异甘草次苷的结构及制备和用途。
背景技术
甘草酸是中药甘草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甘草酸在酶作用下能水解失去一个葡萄糖醛酸基得到甘草次苷,具有更高的甜味性能以及生物利用度。天然甘草酸主要为β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得到α体的18α-甘草酸。构象分析表明18α-H与C30上的羧基不在同一平面,而18β-H与其处在同一平面。由于位阻效应,前者的亲脂性大于后者,在体内易于与受体蛋白结合,α体结构中D/E环为反式构型,与泼尼松龙相似,易于与类固醇激素的靶细胞受体结合,其抗毒、抗炎作用远大于β体(AmagayaS,J.Pharmacobio-Dyn.,1984,7(12):923~928)。
根据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利用酶法对18α-甘草酸进行生物转化,使其失去一个葡萄糖醛酸基获得的异甘草次苷,具有甘草次苷和18α-甘草酸两者优点。异甘草次苷具有较强的甜味性能,其甜度为甘草酸的5-6倍,且具有相似的口味。目前,有关异甘草次苷的生产方法尚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异甘草次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化合物异甘草次苷的制备和用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利用酶法对18α-甘草酸进行转化,使其在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酶制剂作用以及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水解失去一分子葡萄糖醛酸基,得到一种新的化合物异甘草次苷。
本发明提供的异甘草次苷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又名18α-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3β-D-monoglucuronyl-18α-glycyrrhetinic acid),分子式为C36H54O10,是甘草次苷的差向异构体,其结构的差异在于C-18位氢的构型。异甘草次苷化学名为:18α-氢-20β-羧基-11-氧-正齐敦果烷-12烯-3β-基-2-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其化学结构式为(数字为碳原子编号):
其结构鉴定:
由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可知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为647.5,结合其核磁共振碳谱(13C-NMR)以及氢谱(1H-NMR)得出分子式为C36H54O10。从氢谱上看,甲基区有7个甲基氢信号,为三萜化合物角甲基特征信号;不饱和区具有烯烃信号,糖基质子特征区3.0~4.2范围内,化学位移δ4.173(双峰,偶合常数J=7.73)为β-糖基三萜皂苷。DEPT(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135、DEPT-90和13C-NMR可以看出分子有36个碳原子,其中7个CH3,9个CH2,10个CH和10个C。低场部分的碳信号198.804为α,β-不饱和酮基的特征信号,为苷元C11;羧基特征信号179.580是苷元未成盐的羧基信号,为C30;羧基信号171.863则为糖基部分C6′,与30位羧基相比,糖基羧基因成盐而向高场移动。季碳峰166.166是烯键季碳特征信号,为C13;123.164是烯键叔碳特征信号,为C12。次甲基105.579是糖基上β构型端基碳的特征信号,为C1′;次甲基峰87.760是3位叔碳信号,与甘草次酸相比,因成苷后的苷化位移作用而移向低场,由于糖基化作用达到9,表明O-C-3键为β构型。C11(198.804)、C12(123.164)、C13(166.166)与分子中含有α,β-不饱和酮基一致,其中烯键信号C12(123.164)、C13(166.166)为18α-齐敦果烯的特征信号(18β-齐敦果烯的特征信号在低场4~5,C12(127.399)、C13(170.001)),说明样品为18α-齐敦果烷的衍生物。次甲基信号76.718、74.789、73.993、72.094为吡喃葡萄糖C2′~C5′的CHOH特征信号,加之羧基信号171.863和β型端基碳信号105.579,说明糖基为β-D-吡喃葡萄糖。通过二维核磁HMBC(异核多键相关谱),HSQC(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进一步确认,确定了该化合物为3-β-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8α-甘草次酸,命名为异甘草次苷。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一新化合物,属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异甘草次苷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2为异甘草次苷的1H-NMR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13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气净化设备及其净化工艺
- 下一篇:一种电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