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发动机的起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102728.5 | 申请日: | 200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367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04 |
发明(设计)人: | 若山浩史;千叶一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P11/04 | 分类号: | F02P1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 起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起动马达起动发动机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特别是,防止在起动发动机时产生逆转的车辆用发动机起动装置。
禁止发动机点火,在发动机转速降低之后,进行起步操作,若在发动机即将停止之前,以极低的转速旋转时,发动机再次点火的话,则由于其爆发力,在活塞到达上死点之前会被推回去,曲轴和起动马达之间的传动系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同时产生噪音。这种现象一般称为“逆转:
为了降低在起动发动机时所产生的逆转噪音,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0-187766号,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在发动机转速到达规定转速之前,禁止点火装置动作(使其不点火)。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在发动机即将停止之前,在点火条件成立时容易产生逆转现象,所以,在上述技术中,依据发动机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求出发动机转速,在该转速比规定的阈值低时,强制地使发动机不点火。
但是,由于在判断是否允许强制不点火的低速旋转区,发动机转速的变动量很大,所以,若要依据从发动机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求出的发动机转速,进行是否允许强制不点火的判断的话,估计由于变动成分所产生的误差,必须将阈值设定的很高。因此,要从能产生逆转的比较高的转速旋转区开始进行不点火控制,所以,有的场合起动发动机需要时间。另外,由于阈值设定的较高,所以,若要使发动机转速在短时间内上升到阈值的话,必须使起动马达体积很大。
另一方面,从环境问题和节能的观点出发,要开发一种搭载有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装置的车辆,在市场上流通,该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装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规定的停车条件,停止发动机点火装置的点火动作,中断后,根据规定的起步操作程序,再次进行点火。搭载有这样的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装置的车辆,由于运转过程中的发动机在到达停止状态的停止过程中容易进行起动操作,所以,上述逆转也容易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发动机起动装置,该发动机起动装置能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不使起动马达体积大,能可靠地防止起动发动机时的逆转,且能迅速地起动发动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发动机起动装置,具备:根据规定的起步操作过程转动发动机的起动马达;根据上述起步操作过程,在规定的旋转角度使发动机点火的点火装置,其特征是:包含以下装置:将点火时间之前的压缩冲程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检测各区间的发动机转速的发动机转速检测装置;若上述各区间的发动机转速具有规定的大小关系,则不管上述起动操作如何,仅在规定时间禁止发动机点火的避免逆转装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的实验结果,若发动机转速降低到容易产生逆转的低速旋转区,特别是在压缩上死点之前的压缩冲程,发动机转速急剧降低。因此,将压缩冲程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检测各区间的发动机转速,若对此进行比较,则能准确地判断发动机转速是否降低到容易产生逆转的低速旋转区。
图1是具备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车辆的摇摆单元的第1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用垂直于第1实施例的摇摆单元的曲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具备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摇摆单元的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具备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摇摆单元的第3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搭载有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6是具备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摇摆单元的第4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用垂直于第4实施例的摇摆单元的曲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8是发动机自动停止起动系统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主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图(其1)。
图10是表示主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图(其2)。
图11是表示主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图(其3)。
图12是将主控制装置的主要动作示于一览表的图。
图13是表示动作模式的切换条件的图。
图14是图9的起动信号延长部的脉冲波形图。
图15是表示点火控制部的动作的程序方框图。
图16是表示点火开始判定部的动作的程序方框图。
图17是表示点火许否部的动作的程序方框图。
图18是表示磁阻形状和脉冲信号的关系的图。
图19是避免逆转处理的脉冲波形图。
图20是表示由图9的起动信号延长部确定起动时间的延长时间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027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梯乘客应急撤离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导电辊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