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分子标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7042.0 | 申请日: | 2001-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308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15 |
发明(设计)人: | 罗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成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宋树铭,彭晓波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分子 标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中的分子标记方法。
分子标记是一种DNA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记号,用于识别特定基因和DNA片段的有无及所在位置等。现在广泛使用的分子标记方法中,与本发明较接近的方法有两种: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该技术也称为随机引物PCR扩增(Arbitrary Primed PCR),简称AP-PCR;Ⅱ.DNA扩增指纹分析(DNA Amplified Fingerprinting),简称DAF。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相似,均以随机引物PCR扩增为基础,即所用引物是任意的,引物的设计不需要预先知道DNA的序列,可以任意设计。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所用引物的长度上。RAPD使用的引物长度为10个核昔酸;DAF的引物为5~8个核苷酸。它们的共同优点是引物设计容易、操作简单、应用成本低。共同缺点是扩增结果的稳定性较差,在一些生物材料中,如水稻,扩增带的多态性(即有差异的扩增带)较低。与RAPD相比较,DAF扩增带的多态性高一些,但稳定性最差,因此现已很少使用。RAPD扩增带的多态性虽然比DAF低一些,但稳定性高一些,加之引物设计容易,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等优点,所以至今仍是所有分子标记方法中使用得最广泛的方法。
在基于PCR扩增的分子标记方法中,引物的长度越长,所能承受的复性温度就越高,其扩增的结果也就越稳定。而上述RAPD等方法所使用的引物长度都较短,均在10个或10个核苷酸以下,需要较低的复性温度(35℃左右或更低)来维持配对,这不仅会增加非特异性扩增的机会,对温度的变化也较为敏感,因而很容易产生出不稳定的扩增产物。这就是导致上述方法结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引物的长度,提高复性温度就是解决问题最简捷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保留上述RAPD等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提供一种主要适合于水稻的,并又同时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多态性高、应用成本低等优点的分子标记新方法,用于水稻的遗传图谱、基因定位及水稻的新品种选育研究。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
本分子标记方法由引物设计、引物合成、DNA提取、DNA扩增和扩增结果的电泳等步骤组成。在引物的设计中,将10个核苷酸长度的引物增加到14~18个核苷酸的长度。引物的核苷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按照随机的方式设计,但引物中G、C碱基的含量占较高的比例,为60~80%,最佳是65~70%。设计引物时要避免如CCCC、AAAA等连续4个及以上相同碱基序列的出现。引物中最好不含有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如CCGG、AAGCTT等。引物设计完成后,按照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引物,合成引物后,即可进行DNA的扩增。首先提取待测样品的DNA,现已报道的DNA提取方法很多,可任意选择一种。然后在0.2ml的PCR扩增专用薄壁管中,依次加入10~40ng待测样品DNA,20ng引物,2mM MgCl2,4种dNTP(dCTP、dGTP、dATP、dTTP)各100μM及1个单位的taq聚合酶,反应总体积为25μl。除待测样品DNA和引物外,各试剂(dNTP、tap酶等)及实验用品(薄壁管、吸管、吸头等)均在专业公司购买。将加好样的薄壁管放入PCR循环仪进行扩增反应。扩增条件为:95℃下变性45秒;在45~60℃下复性60秒;72℃延伸45秒;循环30次。扩增结束后,取3μl扩增产物在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60V下恒压电泳2小时。用银染法对凝胶进行染色,以显示扩增带。
本发明与RAPD等方法相比较,不仅提高了扩增带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而且提高了扩增带的多态性。并且,还保留了RAPD等方法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实施例:
1.引物的设计与合成:本发明最佳引物长度为16个核苷酸,其中G和C碱基占11个,A和T碱基占5个,碱基的顺序按照随机的方式排列。引物中要避免如CCCC、AAAA等连续4个及以上相同碱基序列的出现,并且最好不含有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如CCGG、AAGCTT等。设计好的引物由专业的DNA合成公司合成。本发明的引物由赛百盛公司合成。
2.DNA的提取本发明以水稻为材料提取DNA,DNA的提取按照卢扬江等(中国水稻科学,1992,6:47~48)报道的水稻DNA提取方法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7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