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OI衬底CMOS工艺电光调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9413.0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8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弘达;黄北举;董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F1/03 | 分类号: | G02F1/0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的SOI衬底标准CMOS工艺高速电光调制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通过外加反向偏压使调制器中n阱和衬底形成的pn结出现耗尽区,从而改变脊形波导的载流子分布。在反向偏压下,载流子是在强电场的耗尽区中作快速漂移运动,避免了正向注入时载流子的缓慢扩散对调制器响应速度的限制。而且本发明提出的SOI衬底标准CMOS工艺高速电光调制器没有刻蚀过程,其波导包层是通过CMOS工艺中的浅沟隔离层来完成。该调制器中的所有层均采用标准CMOS工艺制作完成,无需更改标准CMOS工艺流程,可在SOI衬底标准CMOS工艺线上流片完成。 | ||
搜索关键词: | soi 衬底 cmos 工艺 电光 调制器 | ||
【主权项】:
1、一种SOI衬底CMOS工艺电光调制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一个SOI衬底(11);一个n阱(18)位于SOI衬底(11)中央;两个n+注入区(17)位于n阱(18)顶部的两侧;两个p阱(19)位于SOI衬底(11)的两侧;两个p+注入区(13)位于p阱(19)的顶部;两个浅沟隔离层(12)夹在n阱(18)和p阱(19)之间;二氧化硅层(14)覆盖在器件顶部;金属层(15)淀积在二氧化硅层(14)上形成金属电极;接触孔(16)将n+注入区(17)及p+注入区(13)连接到金属电极上;一个光学干涉仪(2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179413.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模转换器温度补偿方法
- 下一篇:杂环巯基化合物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