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及烟气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6945.1 | 申请日: | 202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1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许长庆;龙成;苗娜;曾赐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融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B01D53/78;B01D5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净化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及烟气净化方法,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包含隔板组件,隔板组件包括多个隔板单元。烟气经过喷淋层,夹带脱硫后产生的硫酸铵盐和未参与反应的氨以及烟气携带的颗粒物经过本装置,与装置内的液体充分接触,经过洗涤后的净烟气通过除雾器后排入大气。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可以用于处理氨法脱硫装置运行过程中烟气夹带的硫酸铵盐、未反应的氨,提高了氨法脱硫装置硫酸铵的经济性,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及烟气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大国,煤炭在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开发利用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烟气脱硫工艺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和氨法脱硫工艺,其中由于氨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可充分利用我国广泛的氨源来生产肥料,既治理了二氧化硫的污染,又满足长期大量的化肥需求,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氨法烟气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出现硫酸铵盐、未反应的氨随出口烟气逃逸的现象,烟气夹带硫酸铵盐和氨不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也影响了脱硫装置的经济效益,极大地阻碍了氨法脱硫技术的推广使用。目前,解决氨法脱硫逃逸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提高亚硫酸铵氧化率、控制脱硫液pH值等措施来降低脱硫尾气夹带,这些途径只能尽量拦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氨法脱硫工艺中,硫酸铵盐和未反应的氨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雾霾天气。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净化处理装置,依托于现有氨法脱硫塔,在喷淋区域的上方烟气经过喷淋层,夹带脱硫后产生的硫酸铵盐和未参与反应的氨以及烟气携带的颗粒物经过本装置,与装置内的液体充分接触,经过洗涤后的净烟气通过除雾器后排入大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的烟气净化方法。
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以及烟气净化方法可以用于处理氨法脱硫装置运行过程中烟气夹带的硫酸铵盐、未反应的氨,提高了氨法脱硫装置硫酸铵的经济性,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提供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包括多个隔板单元;所述隔板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向上凸起的第一弯折区段、中间段、向下凹陷的第二弯折区段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向上凸起的第一弯折区段和所述中间段围合成第一半开放空间;所述中间段、所述向下凹陷的第二弯折区段和所述第二端部围合成第二半开放空间;所述隔板单元两两交叠,即一个所述隔板单元的第一端部设置在其相邻的所述隔板单元的第二半开放空间中,且当所述第二半开放空间盛满液体后,该第一端部浸没在该液体中,其第二端部设置在另一个相邻的所述隔板单元的第一半开放空间中。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单元两两交叠为在横向上两两交叠。进一步的,隔板单元在纵向上两两连接。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为吸收塔内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在水平面的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其中一个为横向,则另一个为纵向。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分别与所述隔板组件和吸收塔壁连接。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吸收塔隔断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所述下部空间排出的烟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半开放空间和所述第二半开放空间进入所述上部空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组件,隔板组件与支撑组件连接。烟气净化处理装置通过支撑组件固定在吸收塔内。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支撑组件为支撑梁,每个隔板单元第一弯折区段与一根支撑梁在纵向上连接,每个隔板单元第二弯折区段与另一根支撑梁在纵向上连接。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补液管,补液管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用于向所述第二半开放空间加液,过量的液体溢流进入吸收塔底部。所述补液管上设置有喷嘴。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冲洗管,所述冲洗管设置在第二半开空间上方,用于对烟气净化处理装置进行冲洗。所述冲洗管上设置有喷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融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融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69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