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4037.0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周航霄;柯瑞奇;蔡天歆;田志明;钱春颖;贺天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08 | 分类号: | B64C27/08;B64C27/12;B64C27/59;B64C27/68;B64C2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肖莎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双旋翼 独立 控制 纵列 直升机 传动系统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飞行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传动机构;前旋翼传动机构连接在前旋翼轴上;前旋翼离合装置能够分别结合前旋翼传动机构和第一传动机构;旋翼调节电机的输出轴平行后旋翼轴,同时连接有第二传动机构;后旋翼传动机构连接在后旋翼轴上;后旋翼离合装置能够分别结合后旋翼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联动机构位于前旋翼离合装置和后旋翼离合装置之间,并可分别结合前旋翼离合装置和后旋翼离合装置;对应前旋翼的位置和对应后旋翼的位置均具有传感器,且传感器固定在机身内;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可以独立为不同的工作状态传递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升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
背景技术
纵列双旋翼直升机中的旋翼系统为两副前后纵列布置、转向相反的旋翼。对于重型直升机而言,纵列双旋翼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减小主减速器及旋翼所占重量,并且,为了避免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双旋翼之间相互干扰,则会使两个旋翼的飞行形态不同,即需要一个旋翼保持“十”字形(一组相对分布的两个桨叶之间的连线平行机身的前后端连线,一组相对分布的两个桨叶之间的连线垂直机身的前后端连线),另一个旋翼保持“Ⅹ”字形(每组相对分布的两个桨叶之间的连线均不与机身前后端连线平行,同时也不垂直)。
现有直升机为了减小桨叶占用空间,一般将桨叶设计成可折叠式,即在直升机不使用时,桨叶可折叠收起,降低空间占用率,而为了便于折叠,在折叠桨叶之前,需要将每个旋翼的形态均调整为“Ⅹ”字形。
但是目前,在本技术领域中,还没有既可以独立为直升机起飞和飞行状态传动动力,又可以独立为已降落的直升机校核旋翼形态(使一个旋翼保持标准的“十”字形,另一个旋翼保持标准的“Ⅹ”字形)传递动力,还可以独立对降落的直升机进行调节旋翼形态(使两个旋翼均保持标准的“Ⅹ”字形)传递动力的,以及可以在这三种传动状态中自由切换的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同时也没有应用其传动系统的旋翼自动折叠的纵列式直升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既可以独立为直升机起飞和飞行状态传动动力,又可以独立为已降落的直升机校核旋翼形态(使一个旋翼保持标准的“十”字形,另一个旋翼保持标准的“Ⅹ”字形)传递动力,还可以独立对降落的直升机进行调节旋翼形态(使两个旋翼均保持标准的“Ⅹ”字形)传递动力的,以及可以在这三种传动状态中自由切换,进而可以为旋翼自动折叠的纵列式直升机进行旋翼折叠的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旋翼自动折叠的纵列式直升机折叠旋翼的折叠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包括:平行且间隔分布,同时竖向安装在机身上的前旋翼轴和后旋翼轴,且所述前旋翼轴的顶端安装有前旋翼,所述后旋翼轴的顶端安装有后旋翼,还包括:
飞行电动机,所述飞行电动机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机身上,且所述飞行电动机的输出轴平行所述前旋翼轴,同时连接有第一传动机构;
前旋翼传动机构,所述前旋翼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前旋翼轴上;
前旋翼离合装置,所述前旋翼离合装置能够分别结合所述前旋翼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一传动机构;
旋翼调节电机,所述旋翼调节电机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机身上,且所述旋翼调节电机的输出轴平行所述后旋翼轴,同时连接有第二传动机构;
后旋翼传动机构,所述后旋翼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后旋翼轴上;
后旋翼离合装置,所述后旋翼离合装置能够分别结合所述后旋翼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位于所述前旋翼离合装置和所述后旋翼离合装置之间,并可分别结合所述前旋翼离合装置和所述后旋翼离合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40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出液机单向阀瓶体密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