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6728.1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2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恒冰;汪云保;阎爱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安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2C18/14;B02C18/22;F23G5/033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废弃物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延长箱、集中部、分散部、颗粒收集箱、粉碎部、第一传送部、检测部、夹持部、第二传送部和焚烧箱,延长箱设置于箱体的一侧,延长箱与箱体相互贯通,集中部、分散部、颗粒收集箱、粉碎部、第一传送部和检测部均设置于箱体内,夹持部和第二传送部均设置于延长箱内,焚烧箱设置于延长箱的一侧,第二传送部延伸至延长箱外,第二传送部与焚烧箱相互贯通;设置有分散部能够实现分散固体颗粒,避免粉碎部破损,设置有检测部和夹持部能够对粉碎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实现分类处理废弃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通常也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为了使进入焚烧炉、填埋场、堆肥系统等废弃物的外形尺寸减小,预先必须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但是现有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通常将所有固体废弃物一同进行破碎切割,并进行统一处理,导致废弃物杂乱,其中混合的固体颗粒通过长时间与破碎装置的碰撞有可能会导致破碎装置轻易损坏,增大加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提供了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延长箱、集中部、分散部、颗粒收集箱、粉碎部、第一传送部、检测部、夹持部、第二传送部和焚烧箱,延长箱设置于箱体的一侧,延长箱与箱体相互贯通,集中部、分散部、颗粒收集箱、粉碎部、第一传送部和检测部均设置于箱体内,夹持部和第二传送部均设置于延长箱内,焚烧箱设置于延长箱的一侧,第二传送部延伸至延长箱外,第二传送部与焚烧箱相互贯通;
分散部包括分散管、开关机构和搅拌机构,分散管的一端安装在集中部的底部,分散管的另一端安装在粉碎部的顶部,集中部内设置有集中腔,粉碎部内设置有粉碎腔,分散管、集中腔和粉碎腔相互贯通,开关机构安装在分散管的底部,开关机构与粉碎腔遮挡配合;
搅拌机构包括安装柱、第一电机和搅拌辊,安装柱安装在集中部上,安装柱的底部延伸至分散管一侧,第一电机安装在安装柱上,搅拌辊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转轴上,搅拌辊的一端延伸至分散管内,分散管上开设有分散孔,分散管上安装有分类管,分类管的一端位于分散孔的底部外围,分散管的另一端延伸至颗粒收集箱内;
粉碎部包括粉碎箱、粉碎机构和打散机构,打散机构位于粉碎机构的上方,粉碎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三电机和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和打散机构均设置于粉碎箱内,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和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均延伸至粉碎箱外,第二电机的转轴与第一转动杆连接,第三电机的转轴与第二转动杆连接,第一转动杆的外围设置有第一粉碎刀,第二转动杆的外围设置有第二粉碎刀,第一粉碎刀与第二粉碎刀间隙配合;
检测部包括安装杆、摄像模块和信号发射器,安装杆安装在粉碎箱的外壁上,摄像模块和信号发射器安装在安装杆上,摄像模块位于第一传送部的上方,第一传送部的一端延伸至延长箱内,并且第一传送部的一端位于第二传送部的上方,夹持部位于第一传送部的一侧,夹持部包括信息接收器、支撑柱、直线导轨、夹爪和第一气缸,支撑柱立式安装在延长箱内,直线导轨安装在支撑柱上,直线导轨与支撑柱相互垂直,第一气缸安装在直线导轨上,夹爪安装在第一气缸上,夹爪位于第一传送部的上方,延长箱的一侧开设有开口,开口位于夹爪的一侧,摄像模块、信号发射器、信息接收器、直线导轨和夹爪分别电连接。
进一步的,打散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板、第二转动板、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第一转动板的一侧和第二转动板的一侧分别铰接在粉碎箱的两侧,第四电机和第五电机均安装在粉碎箱的外壁上,第四电机与第一转动板的铰接端连接,第五电机与第二转动板的铰接端连接,第一转动板的另一侧和第二转动板的另一侧抵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安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南安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67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