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95244.0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2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福山庆;山崎世界;高桥泰史;牧野壮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6/027 | 分类号: | B62J6/027;B62J11/19;B62J50/22;B62K1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式 车辆 前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而且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杆轴(13),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在车架的前部设置的头管(11),并将前轮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20),其将杆轴(13)和车把(H)连结;仪表(30),其配置在顶梁(20)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31);仪表侧连接件(32),其设置于仪表(30);布线侧连接件(42),其设置于布线侧,与仪表侧连接件(32)连接;仪表(30)具备比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将仪表侧连接件(32)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33),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在顶梁(20)的下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主要是图4)中所见到的,已知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头管(21),其设置在车架(22)的前部;杆轴(5),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头管(21),并将前轮(3)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7),其将该杆轴(5)和车把(9)连结;仪表(41),其配置在该顶梁(7)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仪表侧连接件,其设置于该仪表(41);布线侧连接件,其设置于布线侧,与该仪表侧连接件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10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现有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仪表的下表面(或前表面)设置有仪表侧连接件,在该仪表侧连接件连接有布线侧连接件。
因此,存在仪表整体的厚度变厚的技术问题。
另外,还存在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容易从外部观察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管,其设置于车架的前部;
杆轴,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头管,并将前轮能够转向地支承;
顶梁,其将所述杆轴与车把连结;
仪表,其配置在所述顶梁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
仪表侧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仪表;
布线侧连接件,其设置于布线侧,与所述仪表侧连接件连接;
所述仪表具备比所述仪表显示部更向后方延伸、将所述仪表侧连接件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
所述连接件支承部配置在所述顶梁的下方。
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因为仪表具备比仪表显示部更向后方延伸、将仪表侧连接件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所以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因为该连接件支承部配置在顶梁的下方,所以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车辆外部观察到。
即,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并且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
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构成为,
具备支承所述仪表的仪表保持件,
所述仪表保持件具备:前部,其支承所述仪表;左右脚部,其从该前部以双叉状向后方延伸,并与所述顶梁的下部连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52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照明的自行车
- 下一篇:用于脚踏车的前叉承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