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5057.0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雅;王玉桃;马宏图;陈洪波;聂振焘;李永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王丹;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飞行 路径 规划 再入 轨迹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动压最大值qmax、驻点热流最大值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设计的速度‑高度边界;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阶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速度‑高度相面内的初始下降阶段再入轨迹、速度‑高度边界和目标点,建立飞行路径角下限γmin(V);S3、在飞行路径角下限γmin(V)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飞行路径角,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再入轨迹。本发明通过主动规划飞行路径角,保证再入轨迹满足路径及终端约束,得到准确可靠的再入轨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具有速度快、航程远、机动性强等优势,能够实现全球快速攻击或者物资运送等军事任务。这种飞行器在再入飞行过程中表现为强非线性、强耦合、动态变化快等动力学特征,加之再入飞行需要满足驻点热流、动压、过载等过程约束和速度、位置、航向误差角等终端约束,使得再入轨迹设计极其困难。
常用描述再入运动的微分方程如下(忽略地球自转):
其中:r为地心距(地心到飞行器的距离);V为飞行速度;θ和φ分别为经度和纬度;γ为飞行路径角;ψ为航向角。另外,m为飞行器质量。阻力D和升力L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ρ表示大气密度;S表示飞行器参考面积;CL和CD分别为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通常根据风洞试验得到升力系数、阻力系数与攻角α和速度V的关系)。
除上述六个运动状态量以外,方程中还包含两个控制变量,即倾斜角σ和攻角α。其中,攻角α的控制作用隐含在阻力系数CD和升力系数CL中。
对大气密度采用指数形式的模型,其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ρ=ρ0e-h/β (9)
其中,ρ0是海平面处的大气密度;h代表海拔高度;β为大气常数;
重力模型如下
其中R0为地球半径,并且海拔高度h=r-R0,g0为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
设计再入轨迹,须考虑过程约束和终端约束。过程约束包括驻点热流、过载和动压,分别如下:
三种过程约束的边界是关于地心距r和飞行速度V的等式。
终端约束包括飞行速度V达到终端速度要求,以及地心距、待飞航程和航向误差角在一定范围之内:
Vf=VTAEM (14)
|rf-rTAEM|<Δr (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50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