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5057.0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雅;王玉桃;马宏图;陈洪波;聂振焘;李永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王丹;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飞行 路径 规划 再入 轨迹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动压最大值qmax、驻点热流最大值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的速度-高度边界,包括:
步骤S1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并根据飞行器任务需求设置动压最大值qmax、驻点热流最大值和过载最大值nmax;
步骤S12、根据动压最大值qmax、驻点热流最大值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
步骤S13、在速度-高度相面内绘制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得到再入轨迹的速度-高度边界;
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阶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速度-高度相面内初始下降阶段再入轨迹、速度-高度边界和目标点,建立飞行路径角下限γmin(V);
步骤S21、根据以下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飞行状态量并在速度-高度相面内绘制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
其中,r表示地心距,θ表示经度,φ表示纬度,V表示速度、γ表示飞行路径角,ψ表示航向角;m表示飞行器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σ表示倾斜角;
步骤S22、根据速度-高度相面内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与速度-高度边界,建立飞行器有控飞行第一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γ1(V);
步骤221、在速度-高度相面内做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与速度-高度边界的公切线l1;
步骤222、提取公切线l1的斜率k1;
步骤223、根据公式计算飞行器有控飞行第一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γ1(V);
步骤S23、根据速度-高度相面内目标点与速度-高度边界,建立飞行器有控飞行第二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γ2(V);
步骤231、在速度-高度相面内过再入目标点做速度-高度边界的切线l2;
步骤232、提取切线l2的斜率k2;
步骤233、根据公式计算飞行器有控飞行第二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γ2(V);
步骤S24、合并第一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与第二阶段飞行路径角下限,得到整个有控飞行过程的飞行路径角下限γmin(V);
S3、在飞行路径角下限γmin(V)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飞行路径角,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再入轨迹;
步骤S31、设定飞行路径角增量Δγ(V)的两个初始值Δγ1(V)和Δγ2(V);
步骤S32、根据以下公式求出不同速度条件下的飞行路径角的大小
γ(V)=γmin(V)+Δγ(V);
步骤S33、根据公式
求取对应的倾斜角;
步骤S34、使用倾斜角翻转策略,改变倾斜角的正负值来满足横向轨迹控制要求;
步骤S35、计算本轮设计末端点到目标点的待飞航程s,判断是否满足误差要求,若不满足要求,根据以下公式更新飞行路径角增量Δγ(V)
其中,n代表算法迭代的次数,n>2,sTAEM为根据任务需求设定的终端待飞航程要求;
步骤S36、反复执行步骤S32至步骤S35,直至误差满足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飞航程s根据以下公式求得:
s=cos-1[sinφfsinφ+cosφfcosφcos(θf-θ)]
其中,φf表示目标点纬度,θf表示目标点经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505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