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泥处理系统及底泥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8920.2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7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文典;孙大东;郎建;王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00;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陈仁平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泥处理系统及底泥处理方法,属于水环境治理工程领域,提供一种可实现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预先处理后再进行固化处理的底泥处理系统以及相应的底泥处理方法。本发明中的底泥处理系统及相应的底泥处理方法,通过沸石填料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实现对底泥的预处理,可有效地去除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等;同时通过生石灰熟化过程的放热,可加热底泥温度,进而进一步促进底泥的堆肥反应,提高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和对病菌等的杀菌作用,并且最终可将熟石灰与底泥混合实现对底泥的固化处理,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治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泥处理系统及底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河湖众多,在许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导致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污染物在底泥中富集造成底泥的严重污染。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底泥中蓄积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至水环境,成为长久性污染源。疏浚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污染河湖的主要措施,也是发达国家修复持久性有毒物污染底泥的重要手段。疏浚法通过机械作用将污染底泥疏浚到地面,再进行后续处理。环保疏浚旨在清除河湖水体中的受污染底泥,控制底泥内源污染,其显著特点是薄层精确局部疏浚和严格的环保工艺,并在疏浚过程中防止二次污染。目前我国多个河湖治理工程均采用了疏浚法去除底泥。
疏浚法效果明显,但疏浚后的底泥含水率高,且往往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和有机污染物(如COD、氮、磷等),若不经处理而在环境中堆弃,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影响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目前河湖底泥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外加水泥、磷酸盐、石灰、粉煤灰等固化药剂,改变底泥的物理化学特性,达到固定化污染物的目的。
现有通过外加药剂固化河湖底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
A.通常疏浚出来的底泥散堆并通过挖掘机简单掺加药剂混合,对外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B.在黑臭水体等污染严重水体中疏浚出来的底泥由于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底泥均被有机污染物包裹,直接添加固化药剂反应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固化的目的。
C.污染底泥中含有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病菌等,直接进行固化处理后,由于污染物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会制约后续固化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预先处理后再进行固化处理的底泥处理系统以及相应的底泥处理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泥处理系统,包括处理塔和动力系统,在处理塔内部为用于容纳底泥的容纳腔,在容纳腔内设置有沸石填料装置和生石灰反应区;所述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容纳腔内的底泥搅动。
进一步的是: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鼓风机,在容纳腔外周的侧壁上设置向容纳腔内切向进风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管路与鼓风机相连。
进一步的是:在容纳腔外周的侧壁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进风口,多个进风口分别通过管路与鼓风机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沸石填料装置包括多根可拆卸地插入到容纳腔内并可自由转动的沸石填料转轴,在沸石填料转轴上设置有含有沸石的沸石填料球。
进一步的是:沿沸石填料转轴的轴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沸石填料球,每个沸石填料球由多块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沸石填料板组成。
进一步的是:在容纳腔的中部设置有圆筒,所述生石灰反应区为圆筒的内部腔体;在所述圆筒的外侧和/或内侧套设有可拆卸的加厚筒壁层。
进一步的是:在处理塔下方设置有反应仓,在反应仓和处理塔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隔板,当拆卸隔板后可使容纳腔和生石灰反应区内的物料共同排入到反应仓内;在反应仓内设置有搅拌机构;在反应仓的底部设置有卸料口,在卸料口下方为卸料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89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