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与变速箱对接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91107.9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8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干艳;刘勇;周昌盛;汪雄;张明辉;刘奇;杨旭;陈明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江瓦力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315 | 分类号: | F16F15/315;F16M1/026;F16H57/02;F02B6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43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箱 飞轮壳 挠性盘 安装螺栓 飞轮盘 垫片 对接机构 曲轴螺栓 发动机 过渡环 面连接 飞轮 发动机曲轴 尺寸要求 输出端 输入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与变速箱对接机构,能够满足现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对接尺寸要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飞轮盘、飞轮壳、垫片、挠性盘、曲轴螺栓、变速箱安装螺栓、飞轮壳安装螺栓及过渡环,所述飞轮盘设于飞轮壳内,飞轮盘一端面连接发动机曲轴输出端,另一端面连接挠性盘,所述挠性盘连接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挠性盘与飞轮盘之间设有垫片,飞轮、垫片及挠性盘通过曲轴螺栓固定连接,挠性盘与变速箱通过变速箱安装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过渡环设于飞轮壳端面,通过飞轮壳安装螺栓与飞轮壳固定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与自动变速箱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与变速箱对接机构。
背景技术
特种车根据用户使用条件要求,选用自动变速箱与发动机对接满足不了各自的使用要求,例如,在对接过程中必须保证附图中所标注尺寸A及B,其中A尺寸为飞轮盘端面到发动机启动齿圈末端的距离,该距离过大过小会导致发动机启动齿圈与飞轮盘上的齿圈无法啮合,发动机无法启动;而尺寸B是固定挠性盘的变速箱安装螺栓的螺栓头到飞轮盘凹陷部底部的距离,在安装时,需要保证螺栓头到飞轮盘凹陷部底部具有一定间隔,否则会导致螺栓头与飞轮盘发生干涉。因此就需要对变速箱与发动机对接部分进行改制,满足使用要求。现有技术一般均是重新制作飞轮及飞轮壳,成本高,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与变速箱对接机构,能够满足现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对接尺寸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包括飞轮盘、飞轮壳、垫片、挠性盘、曲轴螺栓、变速箱安装螺栓、飞轮壳安装螺栓及过渡环,所述飞轮盘设于飞轮壳内,飞轮盘一端面连接发动机曲轴输出端,另一端面连接挠性盘,所述挠性盘连接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挠性盘与飞轮盘之间设有垫片,飞轮盘、垫片及挠性盘通过曲轴螺栓固定连接,同时垫片、挠性盘与变速箱通过变速箱安装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过渡环设于飞轮壳端面,通过飞轮壳安装螺栓与飞轮壳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飞轮盘上朝向变速箱的一端面中央具有一凹陷部,所述变速箱安装螺栓在飞轮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飞轮盘中央具有一通孔,通孔内固设有轴承,所述变速箱输入端的鼻端与所述轴承内圈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飞轮壳下侧壁设有一回油口,所述回油口沿飞轮壳的径向贯穿,回油口的位于飞轮壳外侧壁的一端设有一堵头,以将该回油口封闭,回油口与飞轮壳端面之间的侧壁设有一通孔,用以将回油口与飞轮壳端面连通,所述过渡环上与该通孔正相对的位置也设有一通孔,与飞轮壳侧壁通孔连通,所述过渡环上的通孔与变速箱的油底壳连通,以将飞轮壳内的液压油导回至变速箱的油底壳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结构的对接机构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需要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相应部件进行完全重制即可保证附图中A、B两个尺寸的安装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上述结构的对接机构还能够有效减少变速箱输入端在运动过程中的径向跳动以及在装配过程中增加装配精度。
再次是将飞轮壳与变速箱油底壳直接连通,不需要采用回油管路即可使飞轮壳内的液压油即可回流到油底壳内,使结构更加简单,维修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江瓦力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三江瓦力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11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