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3190.6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4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省;李天太;赵凯;高辉;董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4/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齐书田 |
地址: | 721006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二氧化碳 注入 渗透 砂岩 油藏 喉结 影响 定量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制备岩心、配制工作液;然后岩心抽真空饱和工作液,并计算岩心孔隙度和孔隙体积;测核磁共振T2谱并离心测试束缚水饱和度;岩心重新饱和水;在温度70℃、回压8MPa条件下,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岩心烘干、抽真空饱和工作液;测核磁共振T2谱并离心测试束缚水饱和度;将注超临界二氧化碳前后的核磁共振T2谱换算成孔喉半径,并绘制孔喉分布曲线;定量对比和评价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及注入不同时间对可动孔喉范围及孔喉结构的影响。本发明能够定量、准确评价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十分广泛,致密油的产量在未来中国油气产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成为未来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新的主体之一。相对于注水和注其他气体,CO2的主要优点是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1.26℃和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2MPa状态下,CO2处于超临界状态,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很大的溶解能力,对降低原油粘度有显著的效果,不仅粘度降低,其表面张力也同时降低,CO2溶于原油后还能使原油的体积膨胀。这些特性都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改善开发效果。但是,低渗透砂岩油藏细小孔喉的分布和极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影响着流体渗流和驱替效果,而在注CO2驱油过程中,注入的CO2溶于地层水后,地层水程弱酸性,可以溶解部分矿物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储层孔隙体积,改变孔喉分布和储层物性。对超临界CO2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超临界CO2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效率的机理,从而有效指导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现有研究中,CN103257151B公布了一种定量评价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孔喉动用规律的方法,CN106995689A公布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用复合型防气窜剂,CN106770377A公布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替岩芯过程中监测岩芯中剩余油分布的实验装置和方法,CN204941491U公布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气水交替一体化注入系统。谷丽冰等人于2007年在《石油与天然气学报》第29卷第3期《二氧化碳驱引起储层物性改变的实验室研究》一文中利用CO2岩心驱替实验装置模拟了二氧化碳与岩石和流体的相互作用,并对CO2驱后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张超等人于2013年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第5期《超临界CO2驱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针对储层岩石经过超临界CO2驱替后注入气体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技术对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姚振杰等人于2017年在《断块油气田》第24卷第1期《延长油田CO2驱储层物性变化规律》一文中,针对CO2注入储层引起孔隙度、渗透率及润湿性等物性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上述方法或技术中均未涉及超临界CO2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能够定量的表征超临界CO2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的影响规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超临界CO2注入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从全直径岩心上钻取岩心样品,洗油烘干后气测岩心样品渗透率;另外根据油田采出水的水样分析配制用于模拟地层水的工作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3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