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阿果糖浆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7688.0 | 申请日: | 2017-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8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刚;孙媛霞;门燕;曾艳;朱玥明;田朝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9/24 | 分类号: | C12P19/24;C12P19/02;C12R1/1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欢 |
地址: | 300308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阿果糖浆的制备方法,通过发酵转化法,以来源于玉米、木薯淀粉糖及果葡糖浆、或果糖基菊芋及菊粉、或甘蔗糖及甘蔗糖蜜、或大豆榨油后得到糖蜜、甜菜蔗糖及甜菜糖蜜、红枣提取后得到混合糖浆等为原料,制备富含阿洛酮糖的阿果糖浆,该方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所得到的阿果糖浆可用于烘焙食品、饮料等食品加工领域,对于提升玉米、甘蔗、大豆产业的附加值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阿果糖浆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代谢综合症征已成为近年来全世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人群随着高果糖浆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喝含有大量果糖的果汁会增加患直肠癌的几率,容易导致血管的收缩扩张异常而对血压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果糖加重肝脏负担,引发肝损伤并转换成脂肪肝,引发高血脂,加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食用高果糖浆会导致体内脂肪非正常增长,尤其集中在腹部,增加了中风和患心脏病的风险,所以非常有必要开发可高果糖浆的替代品。
D-阿洛酮糖是一种重要零热量的填充型功能甜味剂,具有调节血糖值和胰岛素水平、低GI、低甘油三酯、抑制脂肪堆积等作用,作为功能性甜味剂是糖尿病、肥胖症病人的理想蔗糖替代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日本厚生省已将阿洛酮糖列为安全食品(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添加剂,D-阿洛酮糖可通过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催化D-果糖异构获得。2010年,日本松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和香川大学的稀少糖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新一代含有稀少糖D-阿洛酮糖的高果糖浆。该糖浆是在高果糖浆的基础上,进一步异构化,使部分果糖转变为D-阿洛酮糖、D-阿洛糖等稀少糖,与传统的高果糖浆相比,新型高果糖浆具有抑制血糖上升,减少内脏脂肪积累,改善体内糖代谢和脂肪代谢,预防肥胖等积极效果,这种新型的含有稀少糖的高果糖浆已经作为一种甜味剂,应用于烘焙食品、饮料等食品加工过程中。
自然界中很多原料如玉米、甘蔗、大豆、菊芋、甜菜、红枣等可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法制备成富含葡萄糖、果糖或蔗糖的糖浆、糖蜜等原料,与目前采用的直接催化果糖转化生产阿洛酮糖相比,这些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非常适合用于D-阿洛酮糖以及富含阿洛酮糖糖浆的生产。目前,生产含有阿洛酮糖和其他糖的糖浆的方法主要是用阿洛酮糖和其他糖的纯品混合进行生产,其成本非常高,因此急需一种廉价的、简易的生产含有阿洛酮糖糖浆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阿果糖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包括如下步骤;
(a)取富含果糖的糖浆或果汁,调节pH为6至9;
(b)在步骤(a)得到的液体中加入表达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重组菌,并进行催化。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调节pH至7.0,步骤(b)中加入重组菌后的初始OD600为0.5-10,优选的OD600为10,催化温度为30-60℃,优选的温度为55℃,催化时间为4-24h,优选的反应时间为4h。。
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还包括对富含果糖的糖浆或果汁的稀释,所述稀释体积倍数为1-10倍。
在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稀释倍数为4-5倍,调节pH至7.0,步骤(b)中的初始OD600为0.5,催化条件为30℃,反应时间24h。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果糖的果汁为红枣枣汁母液。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果糖的糖浆为果葡糖浆,或经菊粉外切酶处理的甘蔗糖蜜,或经菊粉外切酶处理的大豆糖蜜,或经菊粉外切酶处理的甜菜糖蜜,或经菊粉外切酶处理的菊粉基果糖浆,,或经蔗糖酶处理的甘蔗糖蜜,或经蔗糖酶处理的大豆糖蜜,或经蔗糖酶处理的甜菜糖蜜,或经蔗糖酶处理的菊粉基果糖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76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