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识别方法、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9101.4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2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承敏;王文斌;包振毅;周金虎;禹杰;李亚军;林虎;安丽朋;黄俊岚;叶巧莉;余登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望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5/22 | 分类号: | G10L15/22;G10L25/7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周松强 |
地址: | 20008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识别 方法 机器人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机器人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方法、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中,获取发声者在第一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一语音信息;获取发声者在第二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二语音信息;检测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如果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则将发声者识别为机器人,使得机器人在接收到指令时,能判断发出指令的是自然人还是机器人,从而准确地执行自然人发出的指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识别方法、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生活中、工作中都能看到机器人的存在,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多以及机器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在很多时候,当其他机器人向某个机器人发出语音指令时,该机器人无法区分语音指令是其他机器人还是自然人发出的,容易造成机器人错误执行某项指令。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识别方法和机器人,使得机器人在接收到语音指令时能区分语音指令是机器人发出的还是自然人发出的,从而准确地执行自然人发出的指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发声者在第一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一语音信息;
获取发声者在第二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二语音信息;
检测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
如果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则将发声者识别为机器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的智能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智能识别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获取发声者在第一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一语音信息;获取发声者在第二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二语音信息;得到发声者在两次回答同一个预设问题的语音信息,有利于对第一语音信息和第二语音信息进行有效的对比。通过检测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如果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则将发声者识别为机器人。由于机器人在重复同一句话时,语音的相似度极高,而自然人在重复同一句话时,语音的相似度较低。因此通过判断第一语音信息与第二语音信息的相似度可以准确的识别发声者是否为机器人。
另外,在获取发声者在第一次回答预设问题时的第一语音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语音指令。通过在接收到语音指令后,再识别发声者是自然人还是机器人,有利于在确定接收到语音指令后,才触发对发声者进行识别的操作,从而避免在接收到非语音指令的语音信息时,对发声者做出不必要的识别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望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望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91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语音处理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多声道信号的编码方法和编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