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9643.1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5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金相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3/32 | 分类号: | F16H6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朴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离合 器用 离合器 接合 组装 | ||
一种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使接合叉的支承构件变得轻便或将其缩小,减轻接合叉组装体的整体重量,改善车辆的燃料效率。所述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包括:形成于变速器壳体(10)的安装凸部(12);与所述安装凸部(12)连接的支轴(20);第一接合叉(30),其具有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32)、从所述第一铰接部(32)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34)、以及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36);第二接合叉(40),其具有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42)、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一侧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44)、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3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具体而言,适用于使用干式摩擦材料的自动变速器系统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实现向奇数档齿轮列提供的输入轴动力和向偶数档齿轮列提供的输入轴动力的断续,双离合器变速器具备多个离合器,因此,为了控制这些离合器的动作,需要加装接合叉组装体。
如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039377号所公开,现有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包括:第一离合器叉,在中央两侧朝向变速器壳体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第一铰接突起,并且,一体形成有与驱动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部;第二离合器叉,与所述第一铰接突起对应地在中央两侧分别一体形成有第二铰接突起,并且,一体形成有与所述驱动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杆部,将所述第二离合器叉平行配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叉之间,使所述第二铰接突起位于所述各第一铰接突起之间;安装架,其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侧,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第二离合器叉的各铰接突起实现铰接,依靠所述驱动构件的动作,使所述第一、第二离合器叉以所述铰接轴为中心在变速器壳体的内部旋转。
该情况下,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侧的板部件、与所述第一铰接突起对应的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两侧分别突出形成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在所述各第一安装部之间与所述各第二铰接突起对应而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突出形成的第二安装部。
这样,为了相对于变速器壳体可旋转地设置离合器叉,现有的双离合器用离合器叉组装体需要具有安装架,且这样的安装架包括安装于变速器壳体的板部件、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两侧为了形成铰接部而突出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为了形成铰接部而突出的第二安装部,因此,变速器壳体的整个长度无必要地拉长,导致无法有效利用内部空间,尤其是,必须具有用于支承离合器叉的安装架,所以不仅无法实现部件的轻便,而且还会导致阻碍车辆燃料效率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2-003937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改变相对于变速器壳体的接合叉组装体设置构造,缩短变速器壳体的全长,提高内部空间的可利用性,使接合叉的支承构件变得轻便或将其缩小,从而减轻接合叉组装体的整体重量,改善车辆的燃料效率。
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凸部;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的支轴;第一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第二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从所述第二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从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支轴具备用于与所述安装凸部接触的载置面、形成于所述载置面的贯通孔、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冲击衬套,所述安装凸部形成有用于与固定螺栓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栓通过所述冲击衬套插入所述贯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未经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9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