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基因大豆检测用多重PCR试剂盒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7334.1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5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孙万平;沈苏南;王晓囡;季建刚;张丽君;薛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孙周强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基因 大豆 检测 多重 pcr 试剂盒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基因大豆检测用多重PCR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可快速检测我国农业部批准进口的12种转基因大豆,包括MON87701、GTS40‑3‑2、MON89788、CV127、A2704、A5547、DP356043、DP305423、MON87769、MON87708、305423×40‑3‑2、MON87701×MON89788;本发明公开的多重PCR试剂盒基于“公共引物”介导的多重PCR方法,包括公共引物、多重引物、多重PCR体系检测;两步退火温度法提高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敏感性,该多重PCR方法具有包容性,可继续增加检测靶标,有利于提高多重PCR的检测通量。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经济、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可应用于食品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基因检测领域,具体涉及转基因大豆检测用多重PCR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二是基于蛋白质的酶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第三类是转基因检测新技术,包括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基于现代分析仪器的近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技术等。第二类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是对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进行检测,这些蛋白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到破坏而失活、分解或消失,检查结果易出现假阴性且方法的重复性差。近些年发展的转基因检测新技术如生物传感器、色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等,此类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存在一些暂时无法有效解决或客观存在的缺点,如色谱法只适用于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成分发生重大变化时的定性检测分析,该类检测技术短期内仍无法有效推广应用。因此,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标准以核酸检测技术为主,该类检测技术包括PCR技术、恒温扩增技术、southern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荧光定量PCR等。
多重PCR是在普通PCR的基础上,于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利用多对引物同时扩增多段靶序列的PCR技术。自多重PCR报道以来,由于其高效性、灵敏性和经济简便性,已广泛应用于核酸诊断的多个领域,如遗传疾病诊断、突变和多态性分析、病原体检测、转基因鉴定等;多重PCR体系,一般包括以下试剂:PCR缓冲液、Taq酶、dNTP、MgCl2、多重引物、模板和去离子水。
我国目前允许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高达12种(具体包括GTS-40-3-2、MON87701、MON89788、MON87701×MON89788、CV127-9、A2704-12、DP356043、DP305423、A5547、305423×40-3-2、MON87769、MON87708,其中MON87701×MON89788和305423×40-3-2为复合性状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植物中培育而出的,它们具有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和营养改良等优良特性。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96年的0.17亿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1.797亿公顷。随着转基因技术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陆续针对转基因作物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及对所食用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知情权仍与日俱增,因此,快速、准确、敏感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是所有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等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的基础和关键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转基因大豆的多重PCR试剂盒,用于我国目前批准进口(即已颁发安全证书)的12种转基因大豆的单一或者同时多重PCR检测,通过设计公共引物及转基因大豆特异性引物,限定多重PCR检测体系和条件,可检测食品(比如大豆、大豆制品、含有大豆成份的食物等)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成分。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基因大豆检测用多重PCR试剂盒,包括公共引物、针对转基因大豆的嵌合引物;所述公共引物的序列为SEQ ID NO.1;所述针对转基因大豆的嵌合引物为SEQ ID NO.2至SEQ ID NO.1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7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