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6807.1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2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吴东岷;沈文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3B21/00 | 分类号: | G03B21/00;G03B21/20;G02B27/14;G02B27/01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ems 激光 显示器 | ||
1.一种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光源,包括绿光光源、蓝光光源、红光光源,分别用以发射绿光光束、蓝光光束、红光光束,其中,所述绿光光源包括绿光半导体激光器,其中绿光波长为510nm~540nm,所述绿光光束的水平发散角为4°~11°,垂直发散角为16°~25;所述蓝光光源包括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其中蓝光波长为440nm~460nm,所述蓝光光束的水平发散角为4°~11°,垂直发散角为18°~25°;所述红光光源包括红光半导体激光器,其中红光波长为648nm~668nm,所述红光光束的水平发散角为7°~12°,垂直发散角为15°~21°;
准直整形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束整形准直透镜组、第二光束整形准直透镜组和第三光束整形准直透镜组,分别用于使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透过并形成第一圆形平行光束、第二圆形平行光束、第三圆形平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中的任一者为所述绿光光束,其余两者分别为所述红光光束、蓝光光束;
合束系统,包括:
第一反射镜,至少用于反射第一圆形平行光束并形成第一圆形平行光束;
第二反射镜,至少用于使第一圆形平行光束透过并形成第一平行光束,同时用于反射第二圆形平行光束并形成第二平行光束,所述第一平行光束和第二平行光束重合形成第一合束光束;
第三反射镜,至少用于使第三圆形平行光束透过并形成第三平行光束,同时反射第一合束光束并形成第四平行光束,所述第三平行光束和第四平行光束重合形成第二合束光束;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第三反射镜均与光轴成合束的角度设置,所述角度为 30°~60°;合束机构,至少用以将整形后的三束平行光合束成一束RGB合束平行光束;
MEMS振镜,至少用以反射所述合束系统输出的RGB合束平行光光束并入射到显示单元,所述MEMS振镜与光轴成30°~60°角设置,所述MEMS振镜的转角为±7°~±15°;
平场线性扫描光学系统,所述平场线性扫描光学系统包括fθ透镜组,至少用以将MEMS振镜反射的平行光束会聚后照射到显示单元上,所述fθ透镜组包括共轴的三片以上透镜,所述fθ透镜组的工作波长为440~668nm;
以及,控制单元,至少用以控制激光光源的光强变化和MEMS振镜的运行状态,其中,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中的至少部分其它组件分立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镜上设有高反膜,至少使所述第一反射镜对于波长在510nm~540nm范围内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大于9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镜上设有具选择性的高反膜和高透膜,至少使所述第二反射镜对于波长在510nm~540nm范围的入射光具有大于90%的透过率,而对波长在440nm~460nm范围的入射光具有大于98%的反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镜上设有具选择性的高反膜和高透膜,至少使所述第三反射镜对波长在440nm~540nm范围的入射光具有大于90%的反射率,而对波长在648nm~668nm范围的入射光具有大于98%的透过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EMS振镜包括用于实现二维扫描的单个反射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EMS振镜激光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路控制单元,至少用以实现视频信号到图像信号的解码,以及根据解码信息控制激光光源的发光强度、MEMS振镜转角和振动频率,并最终在显示单元上获取图像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680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