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8101.5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4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星拓也;石坂惠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F16B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内饰件 固定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通过贯穿卡止部件(20)的卡止销(30)将卡止部件(20)和支承卡止部件(20)的内饰件(13)固定于车身(12),卡止部件(20)和卡止销(30)被盖体(40)从车厢侧覆盖。盖体(40)具有限制卡止销(30)的移动的限制部(47)和向卡止销(30)突出并抵接于卡止销(30)的销头部(31)的抵接部(43)。据此,通过调节卡止销的插入深度来切换内饰件的固定或解除状态,并能够抑制卡止销的过度插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卡止销的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有如下一种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即,在中立柱等车身部位上开孔而形成的第1孔内卡止有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和支承卡止部件的内饰件通过贯穿该卡止部件的卡止销固定于车身。作为这样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现有技术,参见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
参照图6(a)。图6(a)中,以使专利文献1的图3所公开的技术上下翻转并重新标注附图标记的状态再次公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卡止部件100具有:卡止部件基部110,其比在车身200上开孔而形成的第1孔210大;卡止部件可挠部120,其从该卡止部件基部110向车身200延伸,并贯穿第1孔210,且沿周向扩展;和第2孔130,其贯通上述卡止部件基部110和卡止部件可挠部120,被卡止销300插入。
卡止销300由销头部310和销轴部320构成,其中,销头部310比第2孔130大;销轴部320从该销头部310向车身200延伸。销轴部320具有:卡止销扩展(扩张)部321,其抵接于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且使卡止部件可挠部扩展;和销凹部322,其在比该卡止销扩展部321靠销头部320侧的位置1向轴心凹进。
参照图6(b)。示出了利用图6(a)所公开的卡止部件100和卡止销300将车身的内饰件400固定于车身200的状态。卡止销300插入卡止部件100内,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与卡止销扩展部321卡止时,卡止部件可挠部120通过卡止销扩展部321沿第1孔110的径向扩展。卡止部件可挠部120被按入并抵接于第1孔210,以使卡止部件100被固定于车身200。据此,内饰件400固定于车身。
参照图6(c)。图6(c)示出了卡止销300从图6(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向车外方向按入的状态。卡止部件可挠部120与卡止销300的销凹部310卡止时,卡止部件可挠部120向销轴部320的轴心变窄。卡止销可挠部120从第1孔210离开,能够使卡止部件100离开车身200。据此,在维修保养时等情况下,能够从车身200拆下内饰件400。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插入卡止销时,必须在不会误将卡止销过分插入的情况下,将内饰件固定于车身。即,必须在欲实现图6(b)的状态时,不会变为图6(c)的状态而误将内饰件从车辆上拆下。优选在这样的利用卡止销的内饰件的固定结构中,将内饰件切实地固定于车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056895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卡止销的插入深度来切换内饰件的固定或解除的状态,并抑制卡止销的过度插入。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
在车身上开孔而形成的的第1孔内卡止有卡止部件,
通过贯穿该卡止部件的卡止销,所述卡止部件和支承所述卡止部件的内饰件固定于所述车身,
所述卡止部件和所述卡止销被盖体从车厢侧覆盖,
该车辆的内饰件固定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具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8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闭路循环生产及气体循环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锚式搅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