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5708.1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8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郑金保;赵智博;缪雪龙;夏少华;王对对;王吉华;居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35 | 分类号: | F02M26/35;F02M26/29;F02M26/47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钱丽 |
地址: | 214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gr 废气 净化 冷却 加压 一体化 装置 | ||
1.一种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静电除尘单元、设置于静电除尘单元上方的离心除尘加压单元和依次套接在离心除尘加压单元外的冷却单元和外壳,底板上设有EGR废气的进气口,外壳上设有出气口;静电除尘单元设有气道,气道的一端连通进气口,气道内设有静电针,静电针与高压电源连接,底板上与气道相对应处设有底板集尘槽,底板集尘槽的末端设有排尘口;离心除尘加压单元包括电机和中空的螺杆转子,电机的输出轴朝下架设在外壳上,螺杆转子的上端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螺杆转子的内腔与静电除尘单元的气道的另一端相通,螺杆转子的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离心通道,螺杆转子外套接有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包括进水口、冷却器和出水口,螺杆转子与冷却器之间形成离心腔,离心腔的底部设有离心集尘槽,离心集尘槽与分段设置在底板和静电除尘单元上的水灰泄放通道相通,外壳套接在冷却器的外面,外壳上的出气口与离心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口处设有EGR浓度传感器,出气口处设有温度/压力传感器,进水口处设有冷却水流量调节阀,静电针与高压电源之间设有静电开关,排尘口和水灰泄放通道的出口处设有电磁阀;EGR浓度传感器和温度/压力传感器将检测的到的信号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ECU,根据ECU内设指令实现各电控装置的智能化控制;
工作时,ECU发出控制指令,闭合静电开关和启动电机,静电除尘单元开始工作,ECU根据EGR浓度传感器反馈的浓度信号和温度/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信号,对照预设的浓度值和压力值,调节电机的转速,通过改变离心力大小使进气EGR的浓度和压力达到预设工况需求;
同时,温度/压力传感器将EGR废气的温度信号反馈至ECU,ECU根据相应工况预设的标定数据控制冷却水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进而控制冷却水的流量以调节EGR废气的温度;
ECU根据其内预设的EGR运行时间,控制电磁阀导通进行水灰泄放,或者通过电磁阀上的手动按钮随时人工清灰,电磁阀每次动作,ECU中的EGR运行时间重新计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灰泄放通道与排尘口经过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内部流道汇集在一处,并通过电磁阀控制水灰泄放通道及排尘口的灰尘及水分排空,所述电磁阀为两位四通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静电除尘单元的气道呈螺旋形,螺旋形的气道的径向外端为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端,螺旋形的气道的中心端为与内腔相通的出气端,静电针的形状与气道的形状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杆转子呈锥形,其小端朝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离心通道的数量至少为2个,周向均布在 螺杆转子的壁上,离心通道的中心轴与螺杆转子的中心轴呈60°角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器呈锥形,小端朝上,其上沿设有上集水环,上集水环与进水口相通,下沿设有下集水环,下集水环与出水口相通,冷却器的外壁上设有连通上集水环和下集水环的双螺旋的冷却水螺旋通道,冷却器的内壁上设有螺旋交错的网纹凸起,网纹凸起的截面为半圆形,最大高度为1.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器的冷却水螺旋通道的螺旋走向与螺杆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反,螺杆转子的旋转方向与其螺旋走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静电针上施加的高压静电为3000V。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GR废气净化冷却加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安装时为竖向安装,该装置轴线与垂线夹角小于等于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570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