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8254.1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5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胡世根;徐达;张曦;刘涛;陈伟;易凌;彭锋;丁良奇;于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马爽,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限 工况 载荷 提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悬架设计是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之一,悬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性能,悬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力工况较为复杂,在设计悬架和车身之前,需要分析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的载荷。
通常先计算各极限工况下的前后轮胎受力,再用前后悬架模型分别分析前后悬架零部件及车身的载荷,其缺点是各轮胎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的受力很难精确计算,且车身固定的情况下提取的车身载荷偏差较大。另外,通过对每个极限工况建立一个分析模型的方式提取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的载荷,需要建立19个整车模型,若模型的节点号发生了变化,还需进一步确定计算结果与节点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效率低。
现有技术中,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方法存在精确低和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及装置,以提高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方法的精确度和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包括:
依据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一分析模型和第二分析模型;
将所述第一分析模型或所述第二分析模型作为各极限工况对应的初始模型;
根据选定的极限工况修改所述初始模型获得修改的初始模型,并确定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有极限工况下的载荷输出文件;
依据所述修改的初始模型分析所述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述各极限工况下的载荷,获得适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载荷输出文件,所述载荷输出文件包括所述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有极限工况下的载荷,且所述载荷输出文件为FEM格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装置,包括:
分析模型建立模块,用于依据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一分析模型和第二分析模型;
初始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分析模型或所述第二分析模型作为各极限工况对应的初始模型;
修改模块,用于根据选定的极限工况修改所述初始模型获得修改的初始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有极限工况下的载荷输出文件;
输出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修改的初始模型分析所述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述各极限工况下的载荷,获得适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载荷输出文件,所述载荷输出文件包括所述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有极限工况下的载荷,且所述载荷输出文件为FEM格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及装置,依据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两个分析模型,并依据两个分析模型为各极限工况选定初始模型,对于选定的极限工况修改其对应的初始模型,并分析整车底盘零部件及车身在所有选定的极限工况下的载荷,载荷以载荷输出文件的形式输出,不需要计算各极限工况下的轮胎受力,不需要在车身固定的情况下提取车身载荷,提高了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精确度,另外,不需要为每个极限工况建立一个分析模型,提高了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极限工况下载荷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01、依据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一分析模型和第二分析模型;
所述依据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一分析模型和第二分析模型之前,还包括:建立所述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所述建立所述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包括:建立所述目标车型的前后悬架模型,且分析所述前后悬架模型获得的KC曲线的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对标;建立所述目标车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所述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前轴载荷、后轴载荷和整车质心高度满足预设条件,且所述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包括发动机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建立目标车型以满载为基础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两个分析模型,第一分析模型和第二分析模型。
步骤S102、将所述第一分析模型或所述第二分析模型作为各极限工况对应的初始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82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