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5266.0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9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单勇革;赵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5/25;C08F220/14;C08F220/18;C08F220/06;C08F220/28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6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元器件 电子 线路板 专用 绝缘 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线路板用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电子线路板、电子元器件如显示器、传感器、受感器、大气数据计算机等产品中,大量使用的绝缘漆S31-11,此涂料为20年前的产品,其涂层厚度必须达到2mm以上才真正具有三防性能,即耐盐雾性能、耐湿热性能、耐霉菌性能,在固化完全前受温度、湿度、施工工艺、材料配方、原材料等方面影响很大,性能稳定但不易掌握、施工难度大、不易贮存且涂层边角容易脱落、起皱、开裂、掺杂,导致多次出现产品返工,给产品带来很大隐患。并且一直存在电性能较差、涂料固化必须高温且长时间烘烤,为了保障绝缘漆的绝缘性能,必须采用这一高耗能工艺。俄罗斯等国外先进绝缘涂层材料,如ур231为原苏联产品,耐温性能、绝缘性能、施工性能都比较先进,但一直未国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绝缘漆S31-11施工难度大、不易贮存且涂层边角容易脱落、起皱、开裂、掺杂,导致产品返工,给产品带来很大隐患;并且一直存在电性能较差、需要采用高耗能工艺进行固化且长时间烘烤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
本发明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由质量比为1:1的组分1和组分2组成,所述组分1是由重量份为97-99份混合丙烯酸树脂液、1-5份引发剂、90-150份混合溶剂、0.2-0.4份有机硅绝缘助剂、0.2-0.4份有机硅流平剂、0.3-0.5份有机硅消泡剂、0.5-1.5份有机铋交联固化促进剂组成;所述组分2为脂肪族异氰酸酯。
所述有机硅流平剂为聚醚改性有机硅,如BYK公司的300、301、306,其他成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材料。
所述混合丙烯酸树脂液是由重量份为40-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25份甲基丙烯酸丁酯、0.5-1份丙烯酸、10-20份丙烯酸丁酯、20-30份丙烯酸羟乙酯、10-15份有机硅氧烷在有机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方式制成;所述混合溶剂为二甲苯类溶剂。
按比例将混合溶剂、引发剂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有机硅氧烷置于反应温度为140℃~150℃的丙烯酸树脂聚合反应釜中进行聚合反应,将反应产物通过15u以下的树脂液过滤器,所得产物为混合丙烯酸树脂液,细度<15μm;所述组分1的制备方法为:在混合丙烯酸树脂液中按比例加入有机硅绝缘助剂、有机硅流平剂、有机硅消泡剂和有机铋交联固化促进剂,然后在调漆缸内调整混合丙烯酸树脂液的固体含量为45±1%,转化率≥95%,20μm的过滤器过滤后即为组分1;组分2过滤后备用;将过滤后获得的组分1和组分2混合制的所述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
本发明漆膜反应机理见图1,本发明所述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与S31-11聚氨酯烘干绝缘漆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干燥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缩减至4小时,表干后在60℃~70℃条件烘干4个小时即可转入下道工序,以1000件线路板计,用电量从18000度降低至8000度,节约用电10000度;
2、操作工艺简单,由S31-11喷涂两遍变为喷涂一遍;
3、附着力由2级提升为1级,提高了涂料与线路板的结合力;
4、体积电阻从常态的1014Ω·cm升高为1015Ω·cm、浸水后从1012Ω·cm升高为1013Ω·cm;
5、漆膜电击穿强度从常态的70 kV/mm升高为80kV/mm、浸水后从35 kV/mm升高为50kV/mm,提高了漆膜的绝缘性能;
6、电子线路板专用三防绝缘涂料通过了三防性能测试:耐霉菌性30天、耐盐雾性(35℃)7天、耐湿热性(30℃~60℃,95%RH)10天。
与俄罗斯的yp231涂料相比,本发明常态的体积电阻及击穿强度为1015Ω·cm和Kv/mm以上,均优于yp231涂料的7.8×1014Ω·cm、52Kv/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未经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52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