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夹心结构的电容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67200.6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民;马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7/02 | 分类号: | H01L27/02;H01L2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锡市国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心 结构 电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夹心结构的电容。
背景技术
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中,特别是对于模拟电路,电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器件。目前的CMOS、BICMOS及BCD工艺中,常见的电容有PN结电容和各种结构的电容,但PN结电容的电压特性不好,即随着反偏电压的增加,电容量也大幅度降低,介质电容则有相对较好的电压特性。对于介质电容,单位面积的电容量取决于电容介质的类型及介质的厚度,电容介质的厚度越薄,单位面积的电容越大,但介质的厚度又决定了电容的耐压,即电容介质越薄,电容的耐压越低,因此,电容的容量和耐压是一个相对矛盾的问题。在存在大量电容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种既能满足耐压要求,又有较大的单位面积电容量的电容,这样能够减小整个集成电路的总面积,降低电路的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夹心结构的电容,在保证有足够耐压的情况下,使其单位面积的电容能够达到常规电容的3~4倍。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夹心结构的电容,包括P衬底,在P衬底上扩散有阱区,阱区上淀积有第一电容介质,第一电容介质上淀积有第一多晶,阱区、第一电容介质和第一多晶构成第一电容,阱区作为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一多晶作为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介质作为第一电容的介质,阱区上的扩散区作为阱区的上引出端,扩散区与第一电容介质之间有场氧隔开。所述第一多晶之上淀积有第二电容介质,第二电容介质之上淀积有第二多晶,第一多晶、第二电容介质和第二多晶构成第二电容,第一多晶作为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二多晶作为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介质作为第二电容的介质。所述第二多晶之上淀积有第三电容介质,第三电容介质之上溅射有第一金属,第二多晶、第三电容介质和第一金属构成第三电容,第二多晶作为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一金属作为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介质作为第三电容的介质。所述第一金属之上淀积有第四电容介质,第四电容介质之上溅射有第二金属,第一金属、第四电容介质和第二金属构成第四电容,第一金属作为第四电容的下极板,第二金属作为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介质作为第四电容的介质。还包括连接金属,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电容通过连接金属连接为一个总电容。
其中,上述阱区为N阱或P阱,当采用N阱时,所述扩散区为N+扩散区,当采用P阱时,扩散区为P+扩散区。
其中,上述阱区与第一电容介质之间增加高掺杂的电容注入。
其中,上述连接金属包含第一层连接金属和第二层连接金属,上述第一层连接金属与第一金属在同一层,第二层连接金属在第二金属之上,所述第一层连接金属包含互不接触的第Ⅰ连接金属、第Ⅱ连接金属和第Ⅲ连接金属,第二层连接金属包含互不接触的第Ⅳ连接金属和第Ⅴ连接金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电容与第一层连接金属和第二层连接金属存在2种连接方式。
第1种连接方式:第Ⅳ连接金属经第Ⅰ连接金属与扩散区连接,第Ⅳ连接金属经第Ⅱ连接金属与第二多晶连接,第Ⅳ连接金属直接连接第二金属,第Ⅴ连接金属经第Ⅲ连接金属分别连接第一金属和第一多晶。
第2种连接方式:第Ⅳ连接金属经第Ⅲ连接金属与第一多晶连接,第Ⅳ连接金属直接连接第二金属,所述第Ⅴ连接金属经第Ⅰ连接金属与扩散区连接,第Ⅴ连接金属经第Ⅱ连接金属分别连接第一金属和第二多晶。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保证电容耐压的情况下,通过一种夹心结构形成由多个电容并联的电容结构,使得在单位面积的电容量达到常规电容的3~4倍,大大降低了电容在集成电路中所占的面积,降低电路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夹心结构的电容的纵向结构图。
图2为在本发明中增加电容注入的纵向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1种夹心电容的纵向结构连接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2种夹心电容的纵向结构连接图。
上述附图中标号说明:1为P衬底,2为阱区,3为扩散区,4为场氧,5为第一电容介质,6为第一多晶,7为第二电容介质,8为第二多晶,9为第三电容介质,10为第一金属,11为第Ⅰ连接金属,12为第Ⅱ连接金属,13为第Ⅲ连接金属,14为第四电容介质,15为第二金属,16为第Ⅳ连接金属,17为第Ⅴ连接金属,18为电容注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7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爆破防护用竹排加筋挡石装置
- 下一篇:防止罗马杆窗帘支架脱落的防松机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