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AWC伺服液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1504.6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4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6 | 分类号: | F15B13/06;F15B1/02;B21B37/2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孙春玲 |
地址: | 300409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wc 伺服 液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AWC伺服液压系统,尤其是一种AWC伺服液压装置。
背景技术
AWC伺服装置位于各个立辊轧机两侧,在立辊轧机工作时需要通过AWC伺服装置调节宽度,从而对轧钢生产线的钢板质量提供宽度保障。
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AWC伺服装置已经成为现在的主流,其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且工作更平稳。虽然它的造价更昂贵,对油液的清洁度要求较高,但是综合考虑它的性价比更高。虽然现在一些钢厂还在用丝杠与电机等设备,但是相信将来必将被淘汰。因为其运动由于机械原因不是太平稳,且不容易实现自动化、反应设定慢。而AWC伺服装置通过液压与电气共同控制,其运动平稳、控制准确、反应速度快,且容易实现自动化。
但对现有的大多数伺服液压装置来说,由于其伺服缸中有杆腔和无杆腔所需油液压强不同,则需要两条管道来分别为有杆腔和无杆腔输入油液,使得伺服液压装置中的管道较为繁琐且占有较大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只需一条输油管道的AWC伺服液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AWC伺服液压装置,包括输油管道、无杆腔输油管、有杆腔输油管、回油管、卸荷管、第一高压球阀、第二高压球阀、高压过滤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伺服阀、伺服缸和减压溢流阀;
所述输油管道前端为压力口,接入油站供油,且在该输油管道的压力口后依次安装所述第一高压球阀、高压过滤器及第一单向阀,以确保具有一定压强的油液单向流入;
所述输油管道末端分为两路,一路连接无杆腔输油管,该无杆腔输油管上设有伺服阀,末端接入伺服缸的无杆腔,另一路连接有杆腔输油管,该有杆腔输油管上设有减压溢流阀,末端接入伺服缸的有杆腔,且所述伺服阀回油口接入回油管,减压溢流阀的卸荷口接入卸荷管,回油口接入回油管;
所述回油管的回油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保证油液在此处的流向;
所述卸荷管的卸荷口处设有第二高压球阀,控制因减压而溢流的油液从此口流出。
作为优选,所述输油管道在所述高压过滤器和第一单向阀之间设有一第三高压球阀,该第三高压球阀连接一蓄能器,以保证所述输油管道压力口处油液压强的稳定,防止油站维修等外部油压消失时液压系统中油液的回流。
作为优选,所述回油管的回油口处在所述第二单向阀内侧设一第四高压球阀,该第四高压球阀连接所述蓄能器,防止回油管内油液倒流。
作为优选,所述无杆腔输油管上在所述伺服阀和伺服缸之间设有电磁溢流阀,该电磁溢流阀的溢出口接入回油管内,用以保持伺服缸的无杆腔输入油液压强的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溢流阀与所述伺服缸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测无杆腔输油管内油液的压强并使所述电磁溢流阀根据测量结果控制溢出口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溢流阀与所述伺服缸之间设有耐震压力表,且所述耐震压力表通过压力表开关连接所述无杆腔输油管。
作为优选,所述减压溢流阀与所述伺服缸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测有杆腔输油管内油液压强。
作为优选,所述伺服缸有两个,对应连接两条无杆腔输油管及两条有杆腔输油管,以使该AWC伺服液压装置更加平稳地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两条有杆腔输油管合并成一条,并在其末端分成两路分别接入两伺服缸的有杆腔中。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压溢流阀的应用使液压装置在减少了一条输油管道的同时能够提供伺服缸的有杆腔所需的减压后的油液,即节省了液压装置的安装成本,也减少了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AWC伺服液压装置原理图。
图中:1、高压过滤器 2a、第一高压球阀 2b、第二高压球阀 2c、第三高压球阀 2d、第四高压球阀 3、蓄能器 4a、第一单向阀 4b、第二单向阀 5、伺服阀 6、压力表开关 7、耐震压力表 8、压力传感器 9、电磁溢流阀 9.2、第二耐震压力表 10、减压溢流阀 11、伺服缸 12、输油管道 12a、无杆腔输油管 12b、有杆腔输油管 13、卸荷管 14、回油管 P、压力口 L、卸荷口 T、回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15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串级多缸执行机构
- 下一篇:用于变电站的降噪型风机安装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