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钢子午线新型带束层结构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6446.1 | 申请日: | 2013-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7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丁宁;隋海涛;马小刚;刘晓芳;李洪汛;林纪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02 | 分类号: | B60C9/02;B60C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4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子午线 新型 带束层 结构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钢子午线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四层带束层与二层零度带束层结构的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普遍采用三层或四层带束层与二层零度带束层结构,当胎冠中间只有三层带束层时,胎冠中部刚度偏低,耐磨耐刺扎性能较差,而且由于胎肩部位是二层零度结构,胎肩部位厚度高于中部,导致接地压力不均匀,导致异常磨损。当胎冠中间是四层结构,胎冠中部强度较高,但胎肩的强度低,易出现肩空、爆胎问题。因此,存在一种对新型带束层结构轮胎的需求,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两种带束层结构的缺点,提供给用户满意的轮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且防止异常胎肩异常磨损的轮胎。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轮胎,包括胎冠、胎肩、胎侧、及沿轮胎周向缠绕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带束层及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设置于胎肩部位,且位于第三、第四带束层两侧。
优选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带束层与周向所成的角度的范围是0-60度,且第一、第二带束层为交叉排列,第二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为交叉排列或者同向排列。
优选地,第二带束层比第一带束层宽5-60mm。
优选地,第三、第四带束层为交叉排列或者同向排列,第三带束层比第四带束层宽0-100mm。
优选地,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与轮胎周向呈0-5度的角度。
优选地,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与第三、第四带束层搭接或者之间具有间隙,相互之间的距离范围是-2-6mm。
优选地,第三、第四带束层与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的宽度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带束层的宽度,且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窄0~1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胎冠中部为四层带束层结构,抗爆强度明显高于现有轮胎的带束层结构,同时轮胎胎肩各有二层零度带束层周向缠绕以提高肩部强度,避免四层带束层结构造成的肩空、爆胎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适合于严峻路面条件下的轮胎,可以显著提高胎冠刚度,提高胎冠强度、有效控制胎冠变形,提高轮胎的抗刺扎、抗爆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轮胎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轮胎1包括胎冠11、胎肩12、胎侧(未标号)、沿轮胎周向成一定角度缠绕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层带束层13、14、15、16,以及沿轮胎周向缠绕的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带束层设置于轮胎1的胎冠11与胎肩12部分,第三、第四带束层设置于轮胎1的胎冠11部位。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带束层为交叉排列,第二、第三带束层为交叉排列或者同向排列,而第三、第四带束层同样为交叉排列或者同向排列。并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带束层13、14、15、16与周向所成的角度范围是0-60度。第二带束层14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13的宽度,并且第二带束层14比第一带束层13宽约5~60mm。第三带束层15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四带束层16的宽度,二者之间的宽度差约为0~100mm。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于胎肩12部位的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与轮胎周向呈一定角度,该角度的范围为0°~5°。并且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分别设置于第三、第四带束层15、16的两侧,并且第三、第四带束层15、16与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在轮胎1的旋转轴方向具有间隙,间隙的范围是0~6mm。当然,第三、第四带束层15、16与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在轮胎1的轴向方向上没有间隙,且,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与第一、第四带束层15、16搭接,且搭接的范围是-2~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第四带束层15、16与第一、第二零度带束层17、18的宽度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带束层14的宽度,且比第二带束层14的宽度约窄0~100mm。
以上描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是起示例作用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变形、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64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容错磁盘阵列系统
- 下一篇:NAND Flash页面自适应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