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固态多层一体式电子冰袋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1663.1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6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于红勇;陈永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红勇;陈永泽 |
主分类号: | A61F7/10 | 分类号: | A61F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吴伟文 |
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导体 固态 多层 体式 电子 冰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降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固态多层一体式电子冰袋。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发热发烧、跌打损伤、消夏及高温作业等情况,大量使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为:酒精擦拭降温,湿毛巾覆盖、冰块冷敷、退热贴等通过水变成气体吸收热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些传统降温方式有以下弊端:
1、被动散热、散热效果不明显;
2、随着湿毛巾的干湿程度,散热效果一直在变化;
3、不能精确控制冷敷位置温度,容易造成伤处的二次伤害;
4、需要人为观察散热情况,及时更换散热毛巾等,不能做到实时维持温度。
于是也有想到在电子冰袋的内部设有半导体制冷片和柔性电子导热介质如高分子导热液体,并通过散热片和温度传感器对整个电子冰袋进行控制,但是这种电子冰袋中使用到导热的液体,有破损容易漏液的风险,同时如果散热片损坏的话,就会严重影响电子冰袋的降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恒温,散热效果好且不易漏液的一体式半导体制冷电子冰袋。
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半导体固态多层一体式电子冰袋,包括冰袋主体、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冰袋主体内设有间隔层,所述间隔层将冰袋主体的内部隔为制冷区和散热区,该间隔层包括半导体制冷片以及分别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上下两端柔性绝缘隔热板,半导体制冷片设有制冷面和制热面,所述制冷面与所述制冷区相对应,所述制热面与所述散热区相对应,所述制冷区和所述散热区内分别设有一个柔性固体导热片,所述柔性固体导热片的厚度为1-5mm,每个所述柔性固体导热片上均分别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柔性固体导热片与所述间隔层之间设有热传导层,该热传导层为石墨制成的石墨导热层。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柔性固体导热片朝向间隔层的面设有导热双面胶,柔性固体导热片通过导热双面胶与石墨导热层贴合。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柔性固体导热片为带有自粘性的硅胶导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导热层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冰袋主体外表面贴合有一层纺织材料层。
进一步地,在冰袋主体两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伸缩贴绑带。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只需用户插上电源,设定好温度,即可开始工作,简单易用,制冷区和散热区分别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当下的温度,并通过实际情况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同时,本使用新型利用石墨的平面高效热传导特性,快速把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度均匀传导到整个面,大大缩短通过柔性固体导热片再传到至冰袋本体表面的时间,同时,即使电子冰袋主体破损,也不会有漏液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冰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体式半导体固态制冷电子冰袋,包括冰袋主体1、控制器2以及与控制器2电联接的温度传感器,在冰袋主体1两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伸缩魔术贴绑带13,冰袋主体1外表面贴合有一层纺织材料层10,纺织材料层10能增加人体直接使用舒适度,可以选用如棉类材质、腈纶材质等。
冰袋主体1内设有间隔层,间隔层将冰袋主体的内部隔为制冷区11和散热区12,该间隔层包括半导体制冷片3以及分别置于半导体制冷片3的上下两端柔性绝缘隔热板4,半导体制冷片设有制冷面31和制热面32,制冷面31与制冷区11相对应,制热面32与散热区12相对应,制冷区11和散热区12内分别设有一个柔性固体导热片6,柔性固体导热片4的厚度为1-5mm,并在每个柔性固体导热片4上均分别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5其中,柔性固体导热片4与间隔层之间设有热传导层7,该热传导层7为石墨制成的石墨导热层,柔性固体导热片6朝向间隔层的面设有导热双面胶40,柔性固体导热片4通过导热双面胶40与石墨导热层7贴合。其中,选用石墨导热层作为热传导层,是由于石墨的热阻低(热阻比铝低40%,比铜低20%)、重量轻(密度比铝轻25%,比铜轻75%),同时其具有高导热系数,并能平滑贴附在任何平面和弯曲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红勇;陈永泽,未经于红勇;陈永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16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