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4928.1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0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锴;戴少雄;谢斌;曹景;刘志才;冯希训;李强;骆春雨;赵传亮;乔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12 | 分类号: | E01D19/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05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交 异性 加劲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尤其涉及一种钢箱梁腹板位置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
背景技术
采用正交异性板的钢箱梁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正交异性板由钢桥面板、纵向加劲肋及横向加劲肋组成,构造复杂,焊缝数量多,且反复承受汽车轮载的作用,受力较为不利。我国部分正交异性板钢箱梁已出现了多种病害,具体表现在:①钢桥面铺装不同程度的裂缝甚至坑槽,尤其是在钢腹板附近常出现顺桥向规则裂缝;②局部位置焊缝或钢板疲劳断裂,其中钢腹板与钢桥面板的交接处往往较为严重。根据研究,钢腹板位置的上述病害主要与此区域钢桥面板应变过大有关。为了防止此类病害,以往设计中考虑过下述两种方法:①将邻近腹板的第1根U形加劲肋与钢腹板之间的间距缩小;②局部加厚此区域钢桥面板的板厚。方法①的不足在于,随着U形加劲肋与钢腹板净距的减小,钢腹板与钢桥面板连接处的施焊空间也在减小,焊接质量难于保证;由于施焊空间小,部分钢结构加工厂甚至将钢桥面板在钢腹板位置断开。方法②的缺点主要在于,为了避免焊缝集中,局部加厚的范围不能过小,导致用钢量偏大,且施工工序多。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实践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并提供此种加劲构造的施工方法。本实用新型即能减小此区域钢桥面板的应变,又能确保施焊空间,且用钢量省,造价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包括钢桥面板(1)、多个U形加劲肋(2)和钢腹板(4),各个U形加劲肋(2)对称分布在钢腹板(4)的两侧,所述的加劲构造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在钢腹板(4)两侧的平钢板加劲肋(3),平钢板加劲肋(3)位于钢腹板(4)与同侧的U形加劲肋(2)之间。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平钢板加劲肋高度不大于150mm。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正交异性板纵向加劲肋布置的基础上,在钢腹板与U形加劲肋之间增加了一根平钢板加劲肋,提高了钢桥面的刚度,有利于延长此位置钢桥面铺装的寿命;
(2)平钢板加劲肋高度不大于150mm,保证了此位置有足够的焊接空间,施工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中正交异性板纵向加劲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钢桥面板 2——U形加劲肋 3——平钢板加劲肋
4——钢腹板 5——焊缝 6——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常用的正交异性板纵向加劲肋的结构示意图,因其U形加劲肋2与钢腹板4的间距较大,导致此位置刚度不足,出现一些病害。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正交异性板的加劲构造,包括钢桥面板1、U形加劲肋2、平钢板加劲肋3和钢腹板4。U形加劲肋2及平钢板加劲肋3共同组成钢腹板4位置处钢桥面板1的混合加劲构造。
尽管上面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49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