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0814.0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9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曹君利;潘志强;李燕强;郝凌云;杨曦;张松;唐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杨海军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芯片 通量 灵敏 检测 甲基化 胞嘧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芯片技术,特别设计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Penn等人首次发现在哺乳动物DNA中存在5-羟甲基化胞嘧啶(5hmC)(Pennetal.,1972)。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落后,5hmC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09年,Kriaucionis和Tahiliani两位科学家证实小鼠的Purkinje细胞,颗粒神经元以及胚胎干细胞存在5hmC(Kriaucionis and Heintz,2009;Tahiliani et al.,2009),在哺乳动物的其他组织中同样检测到大量5hmC的存在(Globisch et al.,2010),人们才意识到5hmC对于调节机体生理生化的重要性研究。因此,5hmC已成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然而,如何调控基因组5hmC的含量以及如何高效检测基因组特定位点的5hmC状态,则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前者,新近发现TET蛋白家族使人们对5hm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TET是一种能够催化5甲基胞嘧啶产生5羟甲基胞嘧啶的加氧酶。TET蛋白家族有3个成员,分别是Tet1,Tet2和Tet3。它们都含有一个序列保守的C-端催化结构域片(Ito et al.,2010;Tahiliani et al.,2009),并具有2-氧化戊二酸和2价铁原子依赖型双加氧酶的典型特征(Aravind and Koonin,2001;Loenarz and Schofield,2009)。通过调控TET的表达来调节特定基因的5hmC含量,来实现5hmC参与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而对于高效检测基因组特定位点的5hmC状态,目前只能检测有限的5hmC位点,或者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检测结果不准确以及检测成本高的限制。因此,很有必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研究设计一种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测结果准确,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成本低,操作简便易行的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检测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滚环扩增引物固定到芯片上成微阵列;
(2)然后用β-葡萄糖基转移酶处理待检测基因组DNA,将待检测基因组DNA中所有5-羟甲基化胞嘧啶进行糖基化修饰,再用亚硫酸钠处理糖基化修饰后的DNA,DNA中所有未发生羟甲基化胞嘧啶C反转成尿嘧啶U,而糖基化修饰5-羟甲基化胞嘧啶不被反转;
然后将检测不同C位点的开环探针I和开环探针II放置于同一反应管中,并进行杂交连接,若特定C位点发生羟甲基化,则开环探针I能连接成环(从而可用于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若未发生羟甲基化,则开环探针II能连接成环(可用于检测尿嘧啶U);
(3)再将步骤(2)连接成环后产物同步骤(1)芯片杂交,固定芯片的滚环扩增引物以步骤(2)中的连接成环后产物为模板进行滚环扩增;然后采用不同荧光检测探针同芯片杂交,根据芯片不同矩阵点荧光的类型和强弱,检测出待测基因组DNA中不同C位点是否发生了羟甲基化及其频率大小,从而实现快速检测待测基因组DNA中5-羟甲基化胞嘧啶。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的滚环扩增引物长23bp,其包括5’端8个T和3’端15bp,近3’端15bp与开环探针I或开环探针II的5’端的15bp序列互补。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所述芯片是普通玻璃片或是微球,其表面是聚丙烯酰胺修饰;被固定的扩增引物5’端为丙烯酰胺基团修饰。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5-羟甲基化胞嘧啶的方法,步骤(2)所述的开环探针I和开环探针II均为合成的寡核苷酸,开环探针I和开环探针II均由4部分组成,分别包括30bp的C位点检测部分、17bp的通用荧光检测探针杂交部分、15bp的通用扩增引物杂交部分以及5bp的连接序列部分;其中开环探针I和开环探针II的C位点检测部分和通用荧光检测探针杂交部分不同,而通用扩增引物杂交部分和连接序列部分的序列长度和组成均相同。以上所述的开环探针I和开环探针II的C位点检测部分,其中仅对应C位点互补碱基开环探针I为A,而开环探针II为G,其余序列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医学院,未经徐州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0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