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固定位置监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1123.3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3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金艳;马芳武;杨国斌;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L3/2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固定 位置 监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实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底盘测功机设备上进行高速试验时对被测试车辆固定位置进行监控的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底盘测功机设备上进行高速试验时,需要保证车辆位置不发生飘移,否则将会产生严重安全事故。在该项试验时,车辆的通常固定方式是固定车辆两个后轮,并用安全带捆绑车辆的车头部分在固定立柱上,防止车辆在试验过程中发生飘移。但是试验中一旦出现固定装置松动、轮胎气压不足或发生爆胎,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引起严重安全事故。现有技术中针对测功机进行了较多的改进和创新,但是对于车辆固定后如何防止漂移、如何防止气压不足或爆胎等问题极少涉及。比如公开日为 1997年12月10日、公开号为CN1167254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通过测定汽车驱动轮在无负荷或小负荷状态下,从某规定车速加速到某较高规定车速或减速到某较低规定车速的时间来确定该驱动轮的输出功率及阻力和滑行能力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并未解决车辆固定后车辆位置漂移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试验中被测试车辆固定后车身发生漂移易引起安全事故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固定位置监控装置。它当被测试车辆发生漂移时,比如试验过程中出现轮胎气压不足或发生爆胎时,自动控制底盘测功机停止运行。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车辆固定位置监控装置,包括车辆位置传感器,车辆位置传感器连接一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底盘测功机。在被测试车辆固定完成后,通过车辆位置传感器检测被测试车辆是否发生漂移,比如出现轮胎漏气致使胎压不足、或爆胎而引起的车体下移、倾斜,这些不正常状态被车辆位置传感器检测以后,控制器自动停止底盘测功机运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作为优选,车辆位置传感器布置在被测试车辆的左右两侧,每侧两个车辆位置传感器。在被测试车辆的左边前后各放置一个车辆位置传感器,被测试车辆的右边前后各放置一个车辆位置传感器。
作为优选,车辆位置传感器是非接触式车辆位置传感器。便于测试时安装、使用,更可以避免测试中机械振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作为优选,非接触式车辆位置传感器是测距传感器。通过合理布置测距传感器的检测位置,检测车体到每个测距传感器的距离,可以方便的检测出车身漂移、姿态变化。
作为优选,控制器连接一参数读取键。在被测试车辆固定好以后,放置车辆位置传感器,并调整传感器与车身的距离,之后按下参数读取键读取每个车辆位置传感器与车身的距离数值作为标准位置值。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当被测试车辆由于固定不牢、车胎漏气、爆胎等致使车身发生漂移、姿态改变时,自动控制底盘测功机停止运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位置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中:1是车辆位置传感器,2是控制器,3是底盘测功机,4是左一车辆位置传感器,5是左二车辆位置传感器,6是右一车辆位置传感器,7是右二车辆位置传感器,8是后轮固定装置,9是被测试车辆,10是安全带,11是立柱,12是参数读取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固定位置监控装置,车辆位置传感器1是测距传感器,包括左一车辆位置传感器4、左二车辆位置传感器5、右一车辆位置传感器6、右二车辆位置传感器7,分别连接到控制器2的开关量输入端,每个车辆位置传感器固定在活动支架上,通过移动活动支架布置车辆位置传感器,控制器2的输出控制端连接到底盘测功机关机控制端;参数读取键12连接控制器2,并设定参数的允许变化范围,检测参数超出设定的允许变化范围时,控制器2向底盘测功机3发出关机信号停止底盘测功机3运行。
被测试车辆9的后轮固定在后轮固定装置8上,车头通过安全带10捆绑在立柱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11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