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增压进气双级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0653.2 | 申请日: | 2012-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5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苏展望;祝传艮;马学志;郭军良;吴增刚;王占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257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增压 进气双级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各种发动机进气冷却设施,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双级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增压发动机普遍使用的是高温循环水,只冷却发动机缸盖、机体后进入热交换器循环冷却,低温冷却循环水依次进入中冷器冷却气体、油冷器冷却机油,应用该冷却设施存在如下的缺点或不足:①通常的燃气增压发动机在没有外部设备或热源对机油和机体预热时,发动机很难启动,因启动时机油温度低造成机油粘稠,流动性能差,促使主油道油压过高和各摩擦副润滑不到位;②通常的燃气增压发动机在启动时,为了易启动需增加外部设备对进气进行一定的预热温升,工具多,工序多;③通常的燃气增压发动机在运行时,增压后的气体温度高,用单一的冷却装置即使配备大流量水泵和一级中冷器也很难降到设定的较低进气温度,效果不明显,成本较高;④通常的燃气增压发动机的冷却器中冷器是单级冷却,只是单一冷侧介质对热侧气体进行降温,没有充分利用发动机自身的高温循环水进行初次冷却,达不到深层次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双级冷却机构,采用双级中冷器、高、低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高、低温节温器组合结构,有效地克服或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增压进气双级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单向阀、高温节温器、双级中冷器、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机油冷却器、低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电动低温节温器、水温传感器、气体温度传感器。所述发动机分别与单向阀、高温节温器、双级中冷器相连接,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一端与高温节温器相连接,另一端顺次与机油冷却器、双级中冷器4相连接,低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7与电动低温节温器8、双级中冷器4相连接,双级中冷器4与增压中冷进气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双级中冷器由高温冷却一级冷却器和低温冷却二级冷却器组成一整体。所述电动低温节温器与单向阀、双级中冷器并行连接。所述水温传感器分别安装于双级中冷器与单向阀、高温节温器之间、双级中冷器与机油冷却器之间、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与油冷却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气体温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双级中冷器与增压中冷进气端、双级中冷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管道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了在启动时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机油预热,增加机油温度提高流动性,降低主油道油压过高现象从而有效地润滑各摩擦副;
2、实现了在启动时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进气预热,促使发动机容易点火启动;
3、在发动机运行时实现了充分利用发动机自身的高温循环水经高温一级冷却器对高温气体进行初次冷却,再通过低温循环水经低温二级冷却器对初次冷却后的气体再次冷却,达到了深层次冷却效果,有效地降低进气温度,提高了进气密度,从而实现稀薄燃烧,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
4、所述冷却装置与发动机配套,结构紧凑、性能完善;
5、燃气发动机启动性能好,动力性能强,加载性能优越,运行稳定,安全性能好、装置可靠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发动机增压进气双级冷却机构,包括发动机1、单向阀3、高温节温器2、双级中冷器4、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5、机油冷却器6、低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7、电动低温节温器8、水温传感器9、气体温度传感器10。发动机1分别与单向阀3、高温节温器2、双级中冷器4相连接,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5一端与高温节温器2相连接,另一端顺次与机油冷却器6、双级中冷器4相连接,低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7与电动低温节温器8、双级中冷器4相连接,双级中冷器4与增压中冷进气端相连接。
双级中冷器4由高温冷却一级冷却器41和低温冷却二级冷却器42组成一整体。电动低温节温器8与单向阀3、双级中冷器4并行连接。水温传感器9分别安装于双级中冷器4与单向阀3、高温节温器2之间、双级中冷器4与机油冷却器6之间、高温多风扇水箱热交换器5与油冷却器6之间的管道上。气体温度传感器10分别安装于双级中冷器4与增压中冷进气端、双级中冷器4与发动机1之间的管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06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