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3-氮杂-1,5-烯炔制备吡啶衍生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7566.1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4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万伯顺;信晓义;吴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13/803 | 分类号: | C07D213/803;C07D213/8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杂 制备 吡啶 衍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3-氮杂-1,5-烯炔衍生物制备吡啶衍生物的方法,具体地说是由3-氮杂-1,5-烯炔经两步反应脱掉亚磺酸分子制备吡啶衍生物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吡啶是最重要的杂环之一,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医药和功能材料中(文献1:a)Jones,G.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II,Vol.5(Eds.:Katritzky,A.R.;Rees,C.W.;Scriven,E.F.V.;McKillop,A.),Pergamon,Oxford,1996,pp.167-243;b)Henry,G.D.Tetrahedron 2004,60,6043;c)Joule,J.A.;Mills,K.Heterocyclic Chemistry,4th ed,Blackwell Science,Cambridge,2000,p.63–120;d)Michael,J.P.Nat.Prod.Rep.2005,22,627)。常用的合成方法是将六元环分解成不同的片段再加以组合,如[4+2]、[3+3]、[2+2+2]等环加成和其它的合成方法(文献2:构建吡啶环的综述:a)Henry,G.D.Tetrahedron 2004,60,6043;b)Hill,M.D.Chem.Eur.J.2010,16,12052)。我们发展了由3-氮杂-1,5-烯炔衍生物制备吡啶衍生物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经简单的操作步骤就能高收率的得到吡啶衍生物产物。该方法操作简单,原料廉价易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吡啶衍生物的新方法。
式1.由3-氮杂-1,5-烯炔合成吡啶衍生物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式1):
于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器抽真空后通氩气置换三次。加入3-氮杂-1,5-烯炔I。步骤A:加入醇类溶剂(兼做催化剂),或在其它有机溶剂中加入醇、酚或其它质子酸做催化剂,室温-100℃反应直到原料I消失。然后用旋转蒸发仪抽调溶剂。步骤B:加入适量的高沸点溶剂,在80–150℃反应。反应结束后,用真空泵抽掉溶剂,固体溶于二氯甲烷上样进行硅胶柱层析,得到吡啶衍生物II。
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反应物3-氮杂-1,5-烯炔由廉价易得的原料醛、磺酰胺和端炔经简单反应步骤得到。
2.生成的1,2-二氢吡啶的反应操作简单;不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环境友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通过以下实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于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器抽真空后通氩气置换三次后,加入0.2mmol(100.7mg)的3-氮杂-1,5-烯炔Ia和2mL乙醇,70℃下搅拌反应1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旋转蒸发仪抽掉溶剂。然后加入1mL DMF(N,N-二甲基甲酰胺),140℃下搅拌反应4小时。用真空泵抽掉溶剂,然后把样品溶于二氯甲烷上样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20:1的混合溶剂,得到68.7mg的吡啶IIa。分离收率为99%。
化合物Ia的表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δ7.92(d,J=8.3Hz,2H),7.64(d,J=7.7Hz,2H),7.40–7.27(m,8H),7.16(dd,J=8.1,1.4Hz,2H),6.54(s,1H),6.10(s,1H),3.76(s,3H),3.60(s,3H),2.31(s,3H);
13C NMR(100MHz,CDCl3)δ164.9,164.2,144.9,139.7,135.3,133.9,131.7,129.8,129.1,128.8,128.7,128.5,128.4,128.0,121.7,117.4,89.7,82.8,55.0,53.0,52.0,21.7;
HRMS Calculated for C28H25NO6NaS[M+Na]+ 526.1300,found 526.1300。
化合物IIa的表征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75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