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iO2/Al双材料复合梁的应力调整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6492.1 | 申请日: | 2012-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9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刚;尚海平;焦斌斌;卢狄克;孔延梅;刘瑞文;陈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光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81C1/00 | 分类号: | B81C1/00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io sub al 材料 复合 应力 调整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机械系统加工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SiO2/Al双材料复合梁的应力调整工艺。
背景技术
在以SiO2/Al为形变复合梁的全镂空非制冷红外芯片中,由于SiO2/Al的应力匹配难度很大,造成红外芯片镂空以后形变复合梁的曲率半径较小,弯曲严重,从而导致反光板倾斜角度较大。因此,在光学系统进行成像测试时,当入射光线照射在反光板上,经过反光板反射后严重偏离光学主轴。这样就导致了在光学主轴上的CCD探测器不能接收到或者接收到部分反光板的反射信号。从而导致了严重失真的红外芯片成像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iO2/Al双材料复合梁的应力调整工艺,该工艺成功对SiO2/Al复合梁的残余应力进行调节,从而使复合梁曲率半径增大,反光板角度较小。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SiO2/Al双材料复合梁的应力调整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一块体硅表面淀积一层SiO2层;
②对上述SiO2层采用离子注入工艺进行P型杂质注入;
③采用炉管退火工艺进行退火;
④采用蒸发或者溅射工艺,在SiO2层表面淀积一层Al膜;
⑤在上述Al膜表面淀积一层非晶硅层;
⑥将上述SiO2层和Al膜形成的复合梁上面的非晶硅层以及下面的体硅采用腐蚀工艺去除;
⑦采用烘箱退火工艺进行退火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①中,所述SiO2层厚度为400-6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②中,注入的P型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14~16 keV,注入剂量为5e13~5e15 cm-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③中,所述炉管退火温度为600~900℃,时间1~3h。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④中,所述Al膜厚度为200~3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⑤中,所述非晶硅层的厚度为200~3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⑥中,采用XeF2干法腐蚀工艺将复合梁上面的非晶硅层去除,采用湿法腐蚀工艺将复合梁下面的体硅去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⑦中,所述烘箱退火工艺为从室温开始升温,升至160~180℃,恒温0.5~1h,然后继续升温至280~300℃,恒温0.5~1h,然后再继续升温至340~380℃,恒温1~2h,之后再降温至160~18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工艺能对SiO2/Al复合梁的残余应力进行调节,从而使复合梁曲率半径增大,反光板角度较小,进而提高了以SiO2/Al为形变梁的非制冷红外芯片的成像质量。同时,该工艺可以可根据器件应用,适当调整其中参数,来控制复合梁的应力出现张或者压应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工艺步骤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工艺步骤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工艺步骤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工艺步骤⑤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工艺步骤⑥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体硅 2——SiO2层
3——Al膜 4——非晶硅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全镂空非制冷红外芯片中的形变梁为SiO2/Al双材料复合梁的应力调整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采用沉积工艺,在体硅1表面淀积一层厚度500纳米的SiO2层2,如附图1所示;
②采用离子注入磷工艺,注入能量为15keV ,剂量5e14cm-2,如附图2所示;
③采用炉管退火工艺,温度800℃,时间2h;
④采用蒸发或者溅射工艺,在SiO2层表面形成厚度为300纳米的Al膜3,如附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光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光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64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