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可视内部标志的车辆过球试验用球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1620.3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8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关雪梅;任永红;兰叶;王武建;戴树林;刘凤山;单亮亮;李林华;周尚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可视 内部 标志 车辆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验用球,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铁路车辆制动管阻力试验的具有可视内部标志的车辆过球试验用球。
背景技术
车辆过球试验是车辆制动系统进行单车制动试验的第一步,目的是检查车辆制动主管系是否畅通无阻。试验时,将试验用球放入车辆一端的制动软管连接器体中,连接单车试验器,在一定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试验用球从车辆一端的制动软管经过制动主管系和另一端的制动软管,完整地进入试验用球接收器中即为过球试验合格。
现有过球试验用球是一个直径为25.4mm的实心尼龙球,存在耐磨性差,抗冲击性不稳定,以及试验时报废快的缺点。试验用球在制动管系中因刮蹭或受冲击而破损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两、三辆车的试验即达到报废限度。此外,在过球试验中,如果试验用球遗漏在制动管系中或在制动管系中破损,没被及时察觉,将会引发行车事故。由于现有试验用球仅在球表面设置编号,使用中容易因磨损而无法辨识,因此不具备对使用单位的可追溯性,导致发生事故后难以查找到相关的责任者。曾经有一起铁路交通一般D类事故,试验用球堵塞列车管导致铁路货车发生制动故障,因为试验用球没有明确的标志而无法确定相关责任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追溯使用单位的具有可视内部标志的车辆过球试验用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可视内部标志的车辆过球试验用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实心透明球体,球体表面设置有一外部标志,球体内部中心设置有一金属标志。
上述球体采用抗冲击型聚碳酸酯透明材料,与金属标志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制作成型。
上述外部标志记载的信息包括使用单位代号和试验用球顺序号,通过刻打方式设置在球体表面。
上述金属标志为一金属片,其上刻打包括使用单位代号和试验用球顺序号的信息。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由于在球体的表面和内部均设置有可追溯使用单位的标志,因此可以确保试验用球从开始使用到最终报废的全过程都能够查看其标志信息,实现对试验用球的便利追溯。2、本发明由于采用透明材料制作球体,用户验收试验用球时可目视检查试验用球内外标志的一致性,简单直观。3、本发明在透明球体内部设置金属永久性标志,当球体表面外部标志因磨损而无法辨识时,可以通过目视直接读取内部金属标志信息,当球体表面因摩擦导致内部目视不清时,可以借助X光透射仪读取金属标志信息,当球体破碎时,也可以查找到金属标志进行辨识,因此可以确保任何时候,特别是发生事故时都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实现对试验用球使用单位的责任追溯。4、本发明的球体由于采用抗冲击型聚碳酸酯(PC)透明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因此与现有的尼龙试验用球相比,具有更好的抗冲击韧性、耐磨性和稳定性。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各种类型铁路车辆制动管阻力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一实心透明球体1,球体1表面设置有一外部标志2,球体1内部中心设置有一金属标志3。
上述实施例中,球体1可以采用抗冲击型聚碳酸酯(PC)透明材料,与金属标志3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上述实施例中,外部标志2用于试验中目视辨识,其记载的信息包括使用单位代号和试验用球顺序号,如图1所示的EC-001。外部标志2可以通过刻打方式设置在球体1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金属标志3可以为一金属片,其上刻打包括使用单位代号和试验用球顺序号等信息。
上述外部标志2和金属标志3所记载的使用单位代号和试验用球顺序号完全一致。
过球试验中,本发明外部标志记载的信息将记录在单车试验记录表中,归入该车辆的技术档案,以实现对该车辆过球试验所使用试验用球的全程追溯。一旦试验用球遗漏在车辆制动管系中,可以通过读取金属标志上的信息来追溯责任者。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16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