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油吸附法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有机废气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2261.6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0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梁晓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晓琳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王德祥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油 吸附 有机 废气 处理 中的 应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废气净化处理及其设备技术领域,特指重油吸附法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含各种烃类、苯类的有机溶剂在工业各个领域均有广泛使用,由于其易挥发而产生含有以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质为代表的有机废气,会导致环境污染,被人体吸入后,尤其非偶然性时,可导致慢性中毒。因此,有机废气在排放前须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目前,各种烃类、苯类有机废气的净化主要有催化燃烧法以及溶剂吸收+活性碳吸附法,以上二种方法,催化燃烧法较适合浓度较高、气量较大的有机废气,但其处理装置较复杂,催化床等投资较大,催化剂消耗也大,成本高;而溶剂吸收+活性碳吸附法方法适于中、小气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净化,其技术成熟,效果可靠,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处理方法,但活性炭吸附法不仅运行成本非常高,材料损耗大,而且吸附饱和堆埋处理后,经过一段时间活性炭中的甲苯、二甲苯会再次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二次污染。
另一方面,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重油的比重一般在0.82~0.95,比热在10000~11000kcal/kg左右,其成分主要是炭水化物,另外含有部分的(约0.1~4%)的硫磺及微量的无机化合物。
重油的主要用途有两种,一是船用重油,二是锅炉用油,重油运用的行业很广,很多用锅炉的企业都会用重油,如发电厂,建材,轻工业,食品厂,药厂,甚至小区的供暖等,这些地方都会用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处理有机废气的方法,即重油吸附法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重油吸附法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即采用重油作为吸附材料,吸附被处理气体中的有机废气。
所述的有机废气为含有烃类或者苯类的有机废气,即重油吸附法适合处理含有烃类或者苯类的有机废气。
所述的有机废气为含有甲苯或者二甲苯或者二者混合物的有机废气,即重油吸附法进一步更适合处理含有甲苯或者二甲苯或者二者混合物的有机废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本发明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废气净化装置,该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包括一净化反应器本体,该净化反应器本体的内底部形成一盛装有重油的储液池,储液池与外部的循环油泵连通,于净化反应器本体内重油液面的上方设有喷淋机构,该喷淋机构亦与循环油泵连通;于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的侧部设有进气管口,且进气管口的外端部高于重油的液面,净化反应器本体的顶部设有出气管口。
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的进气管口向下倾斜。
于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的进气管口处设有湍流发生器。
于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内喷淋机构的上方还设有数级陶瓷脱水除雾器。
本发明使用的重油及相应的处理装置吸附含甲苯、二甲苯等的有机废气,是其处理工艺流程更为简化,操作也更为便利,具有管理简单,运行可靠的优点,吸收率也是十分可观;同时,吸附饱和后的重油仍然可作为燃料油使用,回收热值,因此运行成本低廉,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有机废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采用重油作为吸附材料,吸附被处理气体中的有机废气的发明构思,结合该构思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有机废气净化装置,该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包括一净化反应器本体1,呈塔状;该净化反应器本体1的内底部形成一盛装有重油2的储液池10,储液池10与外部的循环油泵3连通,于净化反应器本体1内重油2液面的上方设有喷淋机构4,该喷淋机构4亦与循环油泵3连通;于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1的侧部设有进气管口11,且进气管口11的外端部高于重油2的液面,净化反应器本体1的顶部设有出气管口12。
所述净化反应器本体1的进气管口11向下倾斜,其目的是避免喷淋的重油落入进气管口11中,同时也有利于进入的有机废气与喷淋的重油充分接触,提高吸附率。进气管口11的内端部也可插入重油2中,此时外部进气时可利用气泵增大进气压力,这样可以使有机废气直接通入重油中,接触更充分,吸附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晓琳,未经梁晓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22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挂梁
- 下一篇:一种减轻小儿呼吸急促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