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盐甘油废水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3337.3 | 申请日: | 201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南碎飞;陈辉;窦梅;林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7C29/82;C07C31/22;C01D3/04;C02F1/26;C02F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油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含盐甘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氧树脂及生物柴油生产的增长,含副产甘油的生产废水处理量急剧上升。这种甘油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盐份。目前粗甘油纯化工艺要经过浓缩、蒸馏、吸附以及离子交换等工序,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精制甘油。然而,由于粗甘油中含有的盐份使得体系沸点升高,浓缩和蒸馏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热能,而且随着水分蒸发而析出的食盐沉积造成操作和设备损耗等额外负担。因此,传统的甘油提纯工艺成本是非常高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盐甘油废水的处理方法,其工艺流程简单、效率高,对设备损耗小,可降低含盐甘油废水的处理成本,并可得到的质量均匀的甘油产品,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来自不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盐甘油废水加入1.3~3.3倍废水量的正丁醇;
2)随着正丁醇的加入,在常压,温度为30~70℃,含盐甘油废水中的盐份会结晶析出,液相分为上层含0.3%盐份的有机相,以及下层水相;
3)上层有机相经过精馏,回收正丁醇,同时除去水,并得到99.9%的纯甘油作为产品;下层水相过滤,滤液回流至萃取塔内再处理,结晶的氯化钠洗涤回收。
所述的上层有机相经过精馏,回收正丁醇和纯甘油的具体流程为:萃取塔的上层物流经过第一预热器进入第一减压精馏塔,第一减压精馏塔塔釜液,经过第二预热器进入第三减压精馏塔进一步精馏分离纯化甘油,塔顶馏出溶剂循环至萃取塔内;第一减压精馏塔塔顶馏出共沸液,与来自第二减压精馏塔塔顶馏出共沸液混合进入倾析器中静置分层,倾析器上层物流回流入第一减压精馏塔继续精馏,倾析器下层物流进入第二减压精馏塔;第二减压精馏塔塔釜馏出纯水物流,塔顶馏出共沸液。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简便,易于操作与控制,环境友好;废水中的甘油和氯化钠均能回收利用,能有效减少生产成本。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环氧树脂生产甘油副产物、油脂化工生产甘油副产物及生物柴油生产甘油副产物中的废水处理。
附图说明
附图是含盐甘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附图中:
R1、萃取塔,R2、结晶器,F1、过滤器,C1、第一减压精馏塔,C2、第二减压精馏塔,C3、第三减压精馏塔,D1、倾析器,H1、第一预热器,H2、第二预热器,H3、第三预热器,H4、第四预热器,H5、预冷器,P1、溶剂泵,M1、第一混合器,M2、第二混合器,M3、第三混合器;
1、废水循环混合物料,2、正丁醇循环物流,3、萃取塔下层物流,4、萃取塔上层物流,5、结晶器物流,6、滤液,7、氯化钠晶体物流,8、第一减压精馏塔进料,9、第一减压精馏塔顶馏出共沸液,10、第一减压精馏塔塔釜液,11、第三减压精馏塔进料,12、正丁醇回收物流,13、甘油产品物流,14、两塔共沸物混合物流,15、倾析器下层物流,16、倾析器上层物流,17、倾析器下层预热物流,18、第二减压精馏塔进料,19、第二减压精馏塔顶馏出共沸液,20、第二减压精馏塔釜纯水物流,21、正丁醇回流液,22、废水进料,23、废水、溶剂混合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该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来自不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盐甘油废水加入1.3~3.3倍废水量的正丁醇;
2)随着正丁醇的加入,在常压,温度为30~70℃的条件下,含盐甘油废水中的盐份会结晶析出,液相分为上层含0.3%盐份的有机相,以及下层水相;
3)上层有机相经过精馏,回收正丁醇,同时除去水,并得到99.9%的纯甘油作为产品;下层水相过滤,滤液回流至萃取塔内再处理,结晶的氯化钠洗涤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33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