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的冷却方法及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2085.4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1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唐明忠;李广汉;刘明剑;唐广笛;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0K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市天***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顶置储能 系统 装置 冷却 方法 | ||
1.一种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包括储能系统装置,储能系统装置安装在电动汽车的顶部,在储能系统装置外罩有一个外罩,外罩也固定安装在汽车的顶部,并罩在储能系统装置上,其特点征于:在外罩的外表面涂有一层反射涂料,同时在整个车顶中部也涂一层该反射涂料;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表面贴有隔热材料,在储能系统装置底部也贴有隔热材料;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放置一个箱体,作为冷却风道,再将储能系统装置布置在风道内;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开一个具有防水装置的进风口;车辆行驶时储能系统装置罩外气流通过防水进风口进入风道;在风道出风口与储能系统装置外罩之间连接排风管道,使热风直接通过出风口排出,不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形成热风内循环;同时在风道出风口安装电子风扇进行强排风,从而在风道内形成风冷式冷却循环系统;通过反射装置、隔热装置和风冷装置使储能系统装置处于相对稳定的冷却环境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装置是: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外表面涂一层0.15~0.2mm厚的反射涂料,同时在整个车顶中部,位于车顶外罩四周的周边约500mm的范围内也涂一层反射涂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装置是: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表面贴一层20-30mm的隔热材料,在储能系统装置底部贴一层20-30mm的隔热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冷装置是: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放置一个箱体,作为冷却风道;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开一个具有防水装置的进风口;车辆行驶时储能系统装置罩外气流通过防水进风口进入风道;在风道出风口与储能系统装置外罩之间连接排风管道,使热风直接通过出风口排出,不在储能系统装置外罩内形成热风内循环;同时在风道出风口安装电子风扇进行强排风,从而在风道内形成风冷式冷却循环系统,带走储能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系统装置为储能电池模块,再将储能电池模块按照间隔10-20mm的间距布置在风道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罩底部、车顶两侧增加排水口。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汽车顶置储能系统装置冷却系统装置的冷却方法,将储能系统装置置于电动汽车车顶上面,其特征在于:采用反射、隔热、风冷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顶置储能系统装置进行冷却。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是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外表面涂一层反射涂料,将太阳的可见光及红外光高能量反射出去,同时在整个电动汽车车顶中部安装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的区域周边范围内的表面上也涂一层反射涂料,避免车顶积温通过热桥效应传递到储能系统装置内。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是在储能系统装的外罩内表面贴一层隔热材料,对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外表面接触温度进一步衰减,在储能系统装置底部也贴一层隔热材料,避免车顶热桥效应。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冷是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内放置一个箱体,作为冷却风道,再将储能系统装置布置在风道内,在储能系统装置的外罩开一个具有防水装置的进风口;车辆行驶时储能系统装置罩外气流通过防水进风口进入风道;在风道出风口与储能系统装置外罩之间连接排风管道,使热风直接通过出风口排出,不在储能系统装置外罩内形成热风内循环;同时在风道出风口安装电子风扇进行强排风,从而在风道内形成风冷式冷却循环系统,带走储能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达到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208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架及车架回转支承座结构
- 下一篇:发泡橡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