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润滑减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1406.2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4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段铖;夏天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速器润滑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自润滑减速器。
背景技术
在直升机的尾减速器工作过程中,尾桨桨距操纵杆组件除需要跟随尾桨一起旋转外,同时还要进行往复运动,操纵尾桨的变距,以适应直升机的各种飞行状态。其中,桨距操纵杆内的双列球轴承用于连接桨距操纵杆和助力器操纵杆,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随桨距操纵杆一起旋转,还要适应操纵尾桨的变距。因此,该轴承在工作时需要得到有一个有效、良好的润滑,如润滑情况不良,将会导致该轴承快速失效,进而影响直升机的飞行安全。为了使得该双列球轴承在工作时能得到有效、良好的润滑,目前一般是在机匣上设计专门的油路来给双列球轴承提供润滑。设置专门油路的缺陷在于,增加了机匣的加工和制造难度;此外,专门设置油路会增加零件数量,减弱了机匣自身的融合性。另外,专门的油路更容易出现堵塞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润滑减速器,以解决现有减速器的轴承润滑需要专门设置油路带来的零件数量增加、油路容易堵塞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润滑减速器,包括装配在自润滑减速器的机匣内的桨距操纵杆和助力器操纵杆;桨距操纵杆内设有用来连接助力器操纵杆的双列球轴承;桨距操纵杆和助力器操纵杆通过双列球轴承相互连接;自润滑减速器还包括一集油槽,集油槽套装在减速器的机匣上;集油槽收集机匣内的滑油,并将收集到的滑油输送给双列球轴承。
进一步地,集油槽包括集油面、至少一个导油槽和储油槽;集油面设置在集油槽的第一端端面上;储油槽设置在集油槽的第一端端面上的与集油面相对的位置;导油槽设置在集油面和储油槽之间,导油槽连通集油面和储油槽。
进一步地,集油面是由集油槽的第一端端面部分向内凹入而形成的凹面,或者是由集油槽的第一端端面上的两条凸肋所围成的凹面。
进一步地,集油面为扇形环面,扇形环面的圆周角为90°~150°。
进一步地,导油槽为方形凹槽、弧形凹槽或者V形槽,导油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5∶2~2∶2。
进一步地,储油槽为方形凹槽、弧形凹槽或者V形槽,储油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10∶1~5∶1;桨距操纵杆的一端旋盖有双列球轴承螺母,储油槽的第一端与导油槽贯通,储油槽的第二端穿过双列球轴承螺母,以使储油槽内的滑油流入双列球轴承内。
进一步地,集油槽包括一圆筒状的槽体,第一端设置在槽体的第一端,第二端设置在槽体的第二端;第一端的端缘上沿径向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突起;第二端的端缘上沿径向设置有安装凸条,安装凸条为凸圆环或者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齿。
进一步地,集油槽的槽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进一步地,集油槽的第一端设有轴安装孔,助力器操纵杆穿过轴安装孔后与桨距操纵杆连接;槽体的腔体的侧壁与助力器操纵杆之间设置有定位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自润滑减速器直接将集油槽收集的滑油注入双列球轴承提供润滑,无需专门设置油路。这样,供油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更加方便,不影响减速器机匣的强度,且能够保证滑油流动畅通,使得双列球轴承能够得到有效的润滑。
2、由于本发明的集油槽设置有储油槽,并且该储油槽的一端伸入双列球轴承的安装孔内。由于储油槽能够始终保存一定量的滑油,在减速器进行干运转时,仍可相双列球轴承提供滑油,从而大大提高了减速器的干运转能力。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自润滑减速器的剖切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集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一种自润滑减速器,包括:桨距操纵杆2、助力器操纵杆3、双列球轴承4、轴承5和集油槽6。工作过程中,集油槽6接收该减速器内的油兜收集到的滑油,该收集到的滑油注入到双列球轴承4中,给双列球轴承4提供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14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