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406045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一种流体的增压方法-CN202011072820.3在审
  • 皇甫欢宇 - 皇甫欢宇
  • 2020-10-09 - 2020-12-18 - F15B3/00
  • 一种流体的增压方法。该方法使用流体调压装置,该流体调压装置包括对所述流体进行调压的容腔,以及根据所述流体的速度变化率及运动状态对所述流体进行调压之后用于获取所述流体压力的机构,其中,所述流体容纳在所述流体调压装置中,并且所述流体的质量是根据所述流体的减速动能的损耗预定值与对所述流体压力的获取预定值之间的预定比例关系计算出的所述方法包括:对所述流体进行加速之后对所述流体进行减速,其中,当对所述流体进行减速时,不回收所述流体的减速动能;在对所述流体进行加速和/或减速的过程中,对所述流体压力进行获取;以及将所述流体压力转化为另一形式的能量
  • 一种流体增压方法
  • [实用新型]流体压力回收装置-CN201620530207.4有效
  • 杨亦铭;杨文辉 - 杨亦铭
  • 2016-06-03 - 2016-11-09 - F15B21/14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流体压力回收装置,其包括空气过滤器和至少一级压力回收部件,压力回收部件包括换热器和涡轮膨胀机,涡轮膨胀机具有两个配对使用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及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涡轮膨胀机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通过一管道与空气过滤器的出气口连接,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通过两个支路汇聚呈一条管道与换热器连接,最后一级压力回收部件的换热器的出气口与用气端设备连接。
  • 流体压力回收装置
  • [实用新型]一种流体能量转换装置-CN200920150908.5有效
  • 李志洋;张鸿威 - 李志洋;张鸿威
  • 2009-04-27 - 2010-06-16 - F03G7/00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能量转换装置,它是由压缩装置、流体管路、可复位压力缸或液压或油压马达所组成,其中压缩装置通过流体管路与可复位压力缸或液压或油压马达相连接,所述压缩装置可接受车辆行驶、人流脚踩、风力、水力、火力或核能等方式压缩而对流体加压产生压力,并由流体管路传送流体压力,使该可复位压力缸产生活塞连杆作动的往复直线运动动能或使该液压马达或油压马达将流体压力转换成旋转动能,它利用流体的特性及帕斯卡尔原理来进行流体能量转换成所需能量,如:压力、位能、电能、弹力位能等…再加以利用。
  • 一种流体能量转换装置
  • [发明专利]内燃式机械与流体双元动力输出方法及其装置-CN200410036180.5无效
  • 张铁柱 - 青岛威能动力有限公司
  • 2004-10-27 - 2006-05-03 - F02G3/00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同时转换成旋转机械能和流体压力并连续输出的内燃式机械与流体双元动力输出方法及其装置,主要由热能产生、向直线机械能转换并分流、直线机械能向流体压力转换、能量输出等过程,在第一工作室完成热能向直线机械能转换,第二工作室完成直线机械能的分流,同时使一部分转换为流体压力并输出,第三工作室完成直线机械能向旋转机械能的转换并输出,活塞-柱塞组件是本发明的核心,其承担能量分流和向流体压力的转换工作,柱塞组件由多根围绕联接杆均匀分布的柱塞组成,跟随联接杆运动形成柱塞泵原理结构产生流体压力,本发明一机多功能,双元动力输出,原理可靠,热效率高,用于双能量需求的场合。
  • 内燃机械流体动力输出方法及其装置
  • [发明专利]机械能转换为流体压力的方法及其装置-CN200410075462.6无效
  • 张铁柱;张继忠 - 青岛威能动力有限公司
  • 2004-12-17 - 2006-06-21 - F04B1/12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能转换为流体压力的方法及其装置,在本发明装置中,由内燃机缸体内产生的动力推动凸轮轴直线运动而形成的直线往复机械能又通过凸轮传递给径向柱塞组件,使其在柱塞孔中往复移动,形成吸入和排出流体交替出现的周期性工作循环,实现流体压力的产生并输出。本发明装置的凸轮轴上制有移动凸轮与径向柱塞组件、柱塞滑靴配合将凸轮轴的直线运动转变成径向柱塞组件与凸轮轴运动相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并连动油液工作单元形成泵原理和结构,实现流体压力的形成与输出,本发明原理结构简单,可实现一机多能源口输出流体压力并能组合成不同的流体压力源形式,可广泛应用于液体增压和泵源需求场合。
  • 机械能转换流体压力方法及其装置
  • [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式水力分级系统-CN202223300713.9有效
  • 刘雷;王永军;王新伟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9 - 2023-03-28 - B03B5/66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式水力分级系统,包括循环水箱、加压泵、分级器、压力回收泵;所述循环水箱通过压力回收泵依次与加压泵、分级器相连接,分级器的出料端分为两个,一个是上端的高压流体出口管口,一个是下端的粗颗粒出口阀;其中,上端的高压流体出口管口连接至过滤器和压力回收泵,经压力回收对循环水箱中的水进行加压,实现能量回收。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水力分级后高压流体中的压力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大幅度节约能耗,有利于绿色发展。
  • 一种节能水力分级系统
  • [实用新型]一种塑性结构压缩流体的能量转换装置-CN201120013899.2有效
  • 李志洋;张鸿威 - 李志洋;张鸿威
  • 2011-01-11 - 2012-03-28 - F03C1/013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性结构压缩流体的能量转换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中空塑性体、止回阀,其中所述中空塑性体为:中空管状或中空凸起状或中空凹陷状,其外围以塑性材料包覆,内部则填充流体,该中空塑性体,并设有流体进口端及出口端,端部设有止回阀,该中空塑性体受力压缩而使流体产生压力,引导流体单向流动,传送流体压力进行转换。所述的中空塑性体所产生的流体压力,可由流体管路连通液压马达,而转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 一种塑性结构压缩流体能量转换装置
  • [发明专利]由热能转变成流体压力的方法及其装置-CN01107951.7无效
  • 张铁柱 - 青岛大学
  • 2001-04-07 - 2002-11-20 - F02B65/00
  • 一种由热能直接转变成流体压力的方法及装置,克服了现有热能向流体压力转换过程中需经机械能传递有能量损失的缺点。该方法在含有用双头活塞将缸体分隔成上下活塞室的能量转换装置中完成,初始阶段活塞靠启动力或回程力自上止点移至下止点时,燃料喷入活塞下室并与压缩空气混燃完成第一行程;再由膨胀压力推动活塞自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流体被连续增加压力后对外做功。该方法及装置提供了一种高效方便的流体压力,节约原料,减少污染。
  • 热能转变成流体压力方法及其装置
  • [实用新型]直线内燃式流体-CN200420097647.2无效
  • 张铁柱;戴作强;张洪信;张继忠 - 青岛威能动力有限公司
  • 2004-11-09 - 2006-05-17 - F02B63/06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成流体压力并连续输出的直线内燃式流体泵,主要包括内空式装置壳体、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第三工作室和活塞—柱塞组件,活塞-柱塞组件在汽缸体和柱塞缸体中往复运动,活塞-柱塞组件下端与连杆相连并与曲轴箱体构成移动副,形成滑动轴承支撑方式;活塞-柱塞组件与连杆、曲柄-飞轮组件组成直线与旋转运动状态转换的曲轴滑块机构,单向流体进口阀与第二工作室相通,单向压力输出的流体出口阀作为流体压力的输出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原理可靠,可实现连续输出流体压力
  • 直线内燃流体
  • [实用新型]机械能转换为流体压力的装置-CN200420099404.2无效
  • 张铁柱;张继忠;张洪信;戴作强 - 青岛威能动力有限公司
  • 2004-12-17 - 2006-02-15 - F04B1/12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能转换为流体压力的装置,本装置由内燃机缸体内产生的原动力推动凸轮轴直线运动形成直线往复机械能并通过凸轮传递给径向柱塞组件,使其在柱塞孔中往复移动,形成吸入和排出流体交替出现的周期性工作循环,实现能量转换成流体压力并输出;在凸轮轴上制有移动凸轮与径向柱塞组件、柱塞滑靴配合将凸轮轴的直线运动转变成径向柱塞组件与凸轮轴运动相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并连动油液工作单元形成泵原理和结构,其原理结构简单,能实现一机多能源口输出流体压力并能组合成不同的流体压力源形式,可广泛应用于液体增加和泵源需求场合。
  • 机械能转换流体压力装置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