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信号源数据域直接位置估计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5433.7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1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任衍青;巴斌;王建辉;崔维嘉;王大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周艳巧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信号源数据域直接位置估计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包含:各观测站分别采集原始观测数据;对采集到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底层数据融合,生成包含位置信息的直接定位模型;基于随机矩阵渐进分布理论,构造包含噪声子空间和信号子空间的代价函数;求解代价函数,输出最终目标位置。本发明通过联合各观测站原始观测数据,对接收数据进行充分底层融合,减少位置信息损失,提高定位精度;基于随机矩阵渐进分布数学理论,构造同时包含有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的全新代价函数,可在低信噪比、采样数较少等恶劣无线通信环境下,使直接定位技术的信源分辨能力更强;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定位精度更好,且性能更加稳定。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信号源 数据 直接 位置 估计 方法 及其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移动通信信号源数据域直接位置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步骤1、各观测站分别采集原始观测数据;步骤2、对采集到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底层数据融合,生成包含位置信息的直接定位模型;步骤3、基于随机矩阵渐进分布理论,构造包含噪声子空间和信号子空间的代价函数;步骤4、求解代价函数,输出最终目标位置;所述的步骤2中包含:假设观测区域内有L个观测站和Q个窄带信号源,每个观测站均是由M个阵元构成的均匀直线阵;各个阵列在时间上同步,信号到达阵列时为平面波,根据位置坐标的对应观测站的接收信号,将该接收信号模型转化为观测向量;对各个观测站的观测向量进行联结,得到包含所有位置信息的联合阵列响应矩阵;根据观测向量及联合阵列响应矩阵,得到各观测站底层数据融合后的直接定位模型;所述的步骤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pq=(xq,yq)表示第q个信号源位置,位置坐标为(xl,yl)的第l个观测站的接收信号模型表示如下:![]()
![]()
q=1,…,Q;l=1,…,L,式中,rl(t)是M×1维的接收信号矢量,al(pq)表示第q个信号源在第l个观测站上产生的阵列响应,sq(t)表示第q个信号波形,nl(t)表示第l个观测站上产生的均值为零且统计独立的复高斯白噪声矢量,T表示观测时间;转化的观测向量表示为:rl(t)=Al(p)s(t)+nl(t)
s(t)=[s1(t),...,sQ(t)]T令r(t)=[r1(t)T,…,rL(t)T]T
n(t)=[n1(t)T,…,nL(t)T]T,其中,A为联合阵列响应矩阵;经过各站位置信息融合后的直接定位模型变为:r(t)=As(t)+n(t);所述的步骤3中包含:根据Wishart随机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渐进分布理论,构造联合噪声子空间的特征向量;根据该特征向量并结合高斯分布性质,得到关于特征向量的联合对数概率密度函数,将信号源直接位置估计转化为最大似然估计的求解问题;所述的步骤3具体实现过程如下:令
根据协方差矩阵
依据Wishart随机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渐进分布理论,构造联合噪声子空间的特征向量
服从如下概率分布:![]()
其中,Ms为幂等、厄米特矩阵,用于将与它做内积的向量向联合信号子空间Us进行投影;N(0,C)表示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为C的高斯分布;λmin表示最小特征值;结合高斯分布性质,得到:
根据概率分布特性,得到关于
的联合对数概率密度函数为:
转化为求pk的最大似然估计,即:![]()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24543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实现面对面移动安全支付的方法
- 下一篇:鉴定系统以及鉴定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