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卷轴控制的拖曳变轨防缠绕防碰撞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322755.2 申请日: 2016-05-16
公开(公告)号: CN106020217B 公开(公告)日: 2018-10-19
发明(设计)人: 孟中杰;王秉亨;黄攀峰;刘正雄 申请(专利权)人: 西北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G05D1/08 分类号: G05D1/08;G05D1/10
代理公司: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代理人: 徐文权
地址: 710072 陕西***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卷轴控制的拖曳变轨防缠绕防碰撞方法,通过建立考虑两端姿态与系绳松弛的组合体变轨动力学模型,建立系绳的卷轴控制模型和缠绕模型,设计防碰撞/缠绕的卷轴控制律,设计平台姿态控制律,实现拖曳变轨防缠绕防碰撞;本发明相较于以往考虑航天器姿态的模型而言,不仅可以应用于系绳张紧状态也可以适用于系绳松弛情况。本发明设计了卷轴控制律以调节系绳张力。这比推力滤波技术更直接和更主动地进行张力控制,同时也不影响以往技术的应用。因此,该控制策略无疑能减轻平台推力的负担,也使轨道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卷轴 控制 拖曳 变轨防 缠绕 碰撞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利用卷轴控制的拖曳变轨防缠绕防碰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考虑两端姿态与系绳松弛的组合体变轨动力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组合体轨道面内动力学模型:其中,q=[r1,α1,θ1,β,s,θ2]T为组合体轨道面内6自由度广义坐标,r1为空间平台质心轨道半径,α1为平台质心真近点角,θ1为平台俯仰姿态角,β为两端航天器质心连线与当地水平线夹角,s为两端航天器质心连线,θ2为目标体俯仰姿态角,lrt为扣除缠绕长度后的绳长,m1为平台质量,m2为目标体质量,I1为平台俯仰转动惯量,I2为目标体俯仰转动惯量;λ为系绳松弛因子,松弛为0张紧为1;EA为系绳刚度;各广义力Qr1、Qα1、Qθ1、Qβ、Qs、Qθ2和系绳张力定义如下:其中,F为空间平台推力,τc为平台姿态控制力矩;φ为系绳与两质心连线的夹角,其与形变后的绳长l的定义如下:其中,(xd,yd)为释放点在平台本体系下坐标,(xp,yp)为抓捕点在目标体系下坐标;2)建立系绳的卷轴控制模型和缠绕模型;系绳卷轴控制模型:运用动量矩定理建立卷轴动力学模型如下:其中,Ir为卷轴转动惯量,φr为卷轴转角,Cd为卷轴阻尼系数,r为卷轴半径,Tm为卷轴电机控制力矩,lr为卷轴释放的未变形绳长,rd为系绳直径,wd为卷轴宽度,R1为无系绳时的卷轴半径,Lr为卷轴最大释放绳长;系绳缠绕模型:首先假设空间平台为am×bm的矩形,目标体与智能飞爪视为一整体,为边长是c m的正方形;其次对于空间平台从系绳释放点下侧的顶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对各顶点编号,依次为0,1,2,3;对于目标体从抓捕点上侧的顶点开始,仍按顺时针方向进行顶点编号,依次为0,1,2,3;当两端航天器与系绳发生缠绕时,航天器上的系绳连接点将移动到相应的顶点上,系绳连接点为释放点或抓捕点;定义平台缠绕角ψ=θ1+β‑φ,和目标体缠绕角η=θ2‑φ,其中,ψ为系绳与本体滚转轴负向的夹角,η为系绳与目标体滚转轴正向的夹角;当它们满足以下条件时,则认为缠绕发生:定义tw为缠绕系数,cn为缠绕圈数,ltwp为平台缠绕长度,ltwd为目标体缠绕长度,flag为缠绕点(顶点)序号;其中cn表示为:cn=[tw/4],[·]为取整运算符,且所取整数不超过运算符内的数;设释放点和抓捕点的各自初始坐标分别为(xd0,yd0)和(xp0,yp0);对于平台:对于目标体:因此总缠绕长度为ltw=ltwp+ltwd,实际扣除缠绕长度的未变形绳长为lrt=lr‑ltw;3)防碰撞/缠绕的卷轴控制律设计;首先估算系统稳定后的张力:确定张力约束范围:其中张力上限约束如果超过推力,则设推力为张力上限;计算张力约束等效卷轴转角:计算卷轴转角跟踪误差:其中张力采用触发控制策略,只有系绳张力处于约束之外时才进行张力控制,当其处在约束范围之内则维持绳长保持不变,让张力自由变化;定义卷轴转角的快慢滑模面为:其中k1和k2为正常数,为快滑模跟踪偏差,ωrc为转角速率虚拟控制量由慢滑模等效控制律推得,λ1为抗饱和模块状态量,满足以下自适应约束:其中a1为待定正常数,g1为与卷轴模型有关的增益,ΔTm=Tm‑sat(Tm)为控制器输出力矩与实际模型的受限输入力矩间的偏差;电机力矩饱和函数定义为:令慢滑模导数为零,得虚拟控制量为期望卷轴角速率,这里设为零;选用指数趋近律再对快滑模求导并令其等于趋近律,最后令抗饱和模块自适应约束中的g1=b1,得电机控制力矩为:其中滑模面抗抖动饱和函数sat(s)定义为:其中Δ1≤10‑3,Δ2≤10‑4,Δ1和Δ2为正数;4)平台姿态控制律设计;平台俯仰姿态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步骤与卷轴力矩相同;定义平台俯仰角快、慢回路滑模面如下:其中k3和k4为待定正系数;Ωθ1=θ1d‑θ1为平台俯仰角指令与实际俯仰角间的偏差;为快回路状态偏差;ωθ1c为平台俯仰角虚拟控制量,由慢回路的等效控制量得出,为期望俯仰角速率,这里设为零;λ2为俯仰角抗饱和状态量,满足自适应约束:a2为待定正常数,g2为与俯仰通道模型相关的增益;Δτc=τc‑sat(τc)为控制器输出力矩与实际模型的受限输入力矩间的偏差,平台俯仰控制力矩饱和函数定义为:令g2等于b2,选用指数趋近律,则得平台俯仰滑模控制律为:其中kθ1和εθ1为任意正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22755.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