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沟槽栅电荷存储型RC-IGBT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64820.0 | 申请日: | 201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70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平;底聪;田丰境;刘竞秀;李泽宏;任敏;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逆导型沟槽栅电荷存储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本发明在一定的器件沟槽深度和沟槽MOS结构密度的情况下,通过在沟槽内引入与发射极相连的侧面分裂电极,减小了器件的栅极电容,提高了器件的开关速度,减小了开关损耗,改善了正向导通压降和开关损耗的折中,同时减小了MOS沟道的密度,改善了IGBT的短路安全工作区,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反向续流二极管工作模式时使反向续流二极管工作于多子模式,具有低的二极管导通压降,改善了续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特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沟槽 电荷 存储 rc igbt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沟槽栅电荷存储型RC‑IGBT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选取N型轻掺杂单晶硅片作为器件的N型漂移区(9),选取的硅片厚度为300~600um,掺杂浓度为1013~1014个/cm3;在硅片背面通过离子注入N型杂质并退火制作器件的N型场阻止层(10),形成的N型场阻止层的厚度为15~30微米,离子注入能量为1500keV~2000keV,注入剂量为1013~1014个/cm2,退火温度为1200‑1250℃,退火时间为300~600分钟;所述N型场阻止层(10)位于N型漂移区(9)的下表面;第二步:翻转并减薄硅片,在硅片表面通过预氧化、光刻、刻蚀、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工艺,在硅片正面制作器件的终端结构;第三步: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场氧,光刻出有源区,再生长一层预氧后先通过离子注入N型杂质制作器件的N型电荷存储层(8),离子注入的能量为200~500keV,注入剂量为1013~1014个/cm2;然后通过离子注入P型杂质并退火制作器件的P型基区(7),离子注入的能量为60~120keV,注入剂量为1013~1014个/cm2,退火温度为1100‑1150℃,退火时间为10~30分钟;所述P型基区(7)位于N型电荷存储层(8)的上表面;第四步: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TEOS,厚度为700~1000nm,光刻出窗口后,进行沟槽硅刻蚀,刻蚀出沟槽,沟槽的深度超过N型电荷存储层(8)的结深;沟槽刻蚀完成后,通过HF溶液将表面的TEOS漂洗干净;第五步:通过热氧化在沟槽内壁生长氧化层,形成的底部氧化层厚度大于侧壁氧化层的厚度,并且获得的侧壁氧化层的厚度小于80nm;第六步:采用光刻工艺,刻蚀第五步中沟槽内左侧壁形成的氧化层;沟槽底部形成第四介质层(44),沟槽侧壁形成栅介质层(41);第七步:通过热氧化在沟槽内壁再次生长薄氧化层形成第二介质层(42),形成的第二介质层(42)厚度小于40nm;第八步:在750℃~950℃下在沟槽内积淀填充多晶硅,形成的多晶硅的下表面深度超过N型电荷存储层(8)的结深;第九步:采用光刻工艺,刻蚀第八步中沟槽内填充的部分多晶硅,在沟槽内分别形成栅电极(31)和分裂电极(32),其中,栅电极(31)与栅介质层(41)连接,分裂电极(32)与第二介质层(42)连接,所述栅介质层(41)的厚度大于第二介质层(42)的厚度;第十步:淀积,在第九步形成的栅电极(31)和分裂电极(32)之间沟槽内填充介质形成第三介质层(43);第十一步:采用光刻工艺,通过离子注入N型杂质制作器件的N+发射区(5),离子注入的能量为30~60keV,注入剂量为1015~1016个/cm2;第十二步:采用光刻工艺,通过离子注入P型杂质并退火制作器件的P+发射区(6),离子注入的能量为60~80keV,注入剂量为1015~1016个/cm2,退火温度为900℃,时间为20~30分钟;所述N+发射区(5)和P+发射区(6)并列位于P型基区(7)的上表面,且N+发射区(5)位于靠近沟槽的一侧;第十三步:淀积介质层,并光刻、刻蚀形成第一介质层(2),所述第一介质层(2)位于栅电极(31)、栅介质层(41)及部分第三介质层(43)的上表面;第十四步:淀积金属,并光刻、刻蚀,在N+发射区(5)、和P+发射区(6)、第二介质层(42)、分裂电极(32)和部分第三介质层(43)上表面形成发射极金属(1);第十五步:翻转硅片,减薄硅片厚度,光刻并在硅片背面注入P型杂质制作器件的P型集电区(11),注入能量为40~60keV,注入剂量为1012~1013个/cm2;再次光刻,通过离子注入N型杂质制作器件的N型集电区(12),离子注入的能量为40~60keV,注入剂量为1014~1015个/cm2;接着在H2与N2混合的气氛下进行背面退火,温度为400~450℃,时间为20~30分钟;所述P型集电区(11)和N型集电区(12)并列位于N型场阻止层(10)下表面;第十六步:背面淀积金属,在P型集电区(11)和N型集电区(12)下表面形成集电极金属(1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64820.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