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0297.8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1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卢红亮;朱尚斌;张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1/768 | 分类号: | H01L21/768;H01L23/5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铜互连结构以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依托于原有的铜互连结构,采用双层Ru/TiAlN结构作为扩散阻挡层/粘附层/籽晶层结构。具体制备步骤为:使用原子层淀积方法,先在绝缘介质层上淀积一层TiAlN薄膜,再淀积一层Ru薄膜,最后可直接电镀铜获得铜互连结构。由于在TiN薄膜中加入了Al,可以获得非晶态的TiAlN薄膜,使其能够有比TiN薄膜更好的Cu扩散阻挡性能。本发明使用致密度高的非晶态TiAlN薄膜,不存在晶界这样的可供快速扩散的通道,提供了理想的扩散阻挡性和热稳定性,为22nm及其以下工艺技术节点的铜互连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切实可靠的方案。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互连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铜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该铜互连结构采用双层Ru/TiAlN结构作为铜扩散阻挡层和籽晶层;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1)采用RCA标准清洗工艺清洗硅基衬底;(2)在硅衬底上依次形成一层刻蚀阻挡层、绝缘介质层;(3)通过光刻、刻蚀工艺,定义出互连位置,形成金属沟槽、接触孔或通孔;(4)在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上,利用原子层淀积方法交替生长TiN层和AlN层获得TiAlN薄膜, 再接着生长Ru薄膜,从而形成Ru/TiAlN双层扩散阻挡层;(5)在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上,直接电镀铜,得到铜互连结构;(6)最后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平整化晶片表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700297.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拉圣诞灯饰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包装袋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 基本电气元件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