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式移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1125.1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7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安;苗志怀;王洁羽;刘阶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B62D5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双模式移动机构包括上、下组件,上组件设有第一至第八连接杆,下组件设有第九至第十六连接杆;所有连接杆均设有半圆槽,第四、七连接杆另设有螺纹孔,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连接杆设有电机孔;第一、二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与第九、十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形成转动副;第三、四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与第十一、十二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通过电机连接;第五、六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与第十五、十六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形成转动副;第七、八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与第十三、十四连接杆上的半圆槽组成的通孔通过电机连接;该机构可以实现步行与滚动的移动功能。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移动 机构 | ||
【主权项】:
双模式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上组件(I)和下组件(II);上组件(I)设有第一连接杆(1A)、第二连接杆(1B)、第三连接杆(1F)、第四连接杆(1G)、第五连接杆(1H)、第六连接杆(1I)、第七连接杆(1J)、第八连接杆(1K);所述的第一连接杆(1A)和第二连接杆(1B)上的半圆槽(1Ac,1Bd)对接成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三连接杆(1F)和第四连接杆(1G)上的半圆槽(1Fc,1Gd)对接成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五连接杆(1H)和第六连接杆(1I)上的半圆槽(1Hc,1Ic)对接成第三通孔,所述的第七连接杆(1J)和第八连接杆(1K)上的半圆槽(1Jd,1Kc)对接成第四通孔;下组件(II)设有第九连接杆(2A)、第十连接杆(2V)、第十一连接杆(2H)、第十二连接杆(2I)、第十三连接杆(2K)、第十四连接杆(2N)、第十五连接杆(2O)、第十六连接杆(2P);第四、第六电机(2M、2T);所述的第九连接杆(2A)和第十连接杆(2V)上的半圆槽(2Ac,2Vc)对接成第五通孔;第十一连接杆(2H)和第十二连接杆(2I)上的半圆槽(2Hd,2Id)对接成第六通孔;第十三连接杆(2K)和第十四连接杆(2N)上的半圆槽(2Kd,2Nd)对接成第七通孔;第十五连接杆(2O)和第十六连接杆(2P)上的半圆槽(2Oc,2Pc)对接成第八通孔;第十三连接杆(2K)和第十四连接杆(2N)上各设有一个电机安装孔(2Kc,2Nc),第四电机(2M)通过上述的电机安装孔固定;第十一连接杆(2H)和第十二连接杆(2I)上各设有一个电机安装孔(2Hc,2Ic),第六电机(2T)通过上述的电机安装孔固定;上、下组件(I、II)连接关系如下:上组件(I)上的第一通孔和下组件(II)上的第五通孔通过销钉与活动连接;上组件(I)上的第二通孔和下组件(II)上的第六电机轴通过顶丝固定连接;上组件(I)上的第三通孔和下组件(II)上的第八通孔通过销钉与活动连接;上组件(I)上的第四通孔和下组件(II)上的第四电机轴通过顶丝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连接杆(1A)、第三连接杆(1F)、第五连接杆(1H)、第六连接杆(1I)、第八连接杆(1K)、第九连接杆(2A)、第十连接杆(2V)、第十五连接杆(2O)、第十六连接杆(2P)的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所述的第十一连接杆(2H)、第十二连接杆(2I)、第十三连接杆(2K)、第十四连接杆(2N)的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所述的第四连接杆(1G)、第七连接杆(1J)的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11125.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纸币进给分离装置
- 下一篇:堆焊复合研磨辊